索 引 号: | 2950800/2024-60143 | ||
文 号: | 北区科技〔2024〕23号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有效
区科技局
|
主题分类: | 科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函 |
成文日期: | 2024-05-08 | 发布日期: | 2024-05-08 |
北区科技〔2024〕23号
科技与科协界别:
您们在区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科创平台新体系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的建议”已悉。感谢您们对科创平台新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们提出的四条建议,对我区进一步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研究,特对您们的建议做如下答复:
一、关于强化顶层设计,依托功能园区打造新兴产业承载区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功能园区顶层设计,各功能园区承载新兴产业能力持续加强。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占全区产值七成,获评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园区,入选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创建名单。江北高新区排名提升至全省第23名,园区核心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打造了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域独占鳌头的企业,园区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式启用了国内首家省功能膜材料(光电)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园成立了开发建设指挥部,厘清了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与庄桥街道职责,完成了产业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下步,一是推动省级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园区空间布局,探索两个分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打造“凤起云涌”企业服务平台,做好“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工作,发挥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作用,力争全省高新区排名争先进位。二是提升前洋经济开发区竞争力。加快建设前洋数字产业园和软件园,加速引育数据密集型企业和软件信息企业。聚焦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育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园实质性开发建设。全年计划实施项目 14 个,打造“13N”产业体系,推进“平台大开发”“项目大建设”“产业大招商”“服务大提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优质产业集聚,奋力建设成为创新引领、新兴产业样板的“宁波·都市智造谷”。
二、关于改革体制机制,依托产业研究院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地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把推进研究院引进与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引进5家高能级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已跻身市级研究院第一方阵,各研究院在岗全职人员共281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个、省市级项目116项,引进和孵化企业100余家,建成浙大校友产业园、大工宁波软件园、大工宁波科技园等一批载体,涌现了“氢腾”车用动力系统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下步,一是深化研究院绩效管理。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绩效评价,实施“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绩效突出”的动态分类管理,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推动研究院赛马晾绩。做好研究院跟踪服务保障工作,协调解决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二是打造创新发展标杆。加大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支持力度,重点引导研究院筹建概念验证中心,争取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支持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完善“研发、转化、孵化、招商、基金”等功能于一体的模式架构,支持适合面向市场的科研团队落地产业化项目,形成“项目方投入+政府补助+政府性基金+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格局,畅通“样品—产品—商品”的演化路径。
三、关于深化融合协同,依托高等院校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校地合作不断走向纵深,每年安排1000万资金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合作共建宁波大学创新港。精准对接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组织开展“博士团江北行”“2023宁波时尚节非遗文创周”等活动。大力推动宁波文创港积极融入甬江科创区,宁波人才之家成为江北科技创新服务新IP。下步,一是打造校地合作高地。加快宁波大学创新港建设进度,以“建成即开园”为目标,着力招引宁波大学、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及市属高校等科研院所的优质产学研项目,打造独具江北辨识度的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高校院所或机构在区内设立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甬江实验室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支持区内企业与甬江实验室合作共建分支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二是拓展资源承载空间。抢抓“甬江科创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宁波文创港与甬江科创区启动区建设实现同频共振,充分用好国资收购的宝龙地块3.6万方及新建文创港客厅二期2.3万方空间资源,引育落地有显示度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力打造文创港智岸活力线的新地标和北岸沿江滨江带的新亮点。探索政企、校地双向赋能,持续打造宁波文创港文化 IP,扩大文创港影响力,助推要素集聚和产业落地。三是推进区域合作项目。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高校资源,面向长三角区域开展科技招商、人才引进,推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1.7万方产业空间落地,力争上半年开园运营。积极与中国计量大学对接,共同谋划“宁波(江北)传感谷”建设相关项目。
四、关于发挥主体作用,依托企业研发机构打造转型发展加速器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全区“北岸新锐”企业2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7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60%以上,全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150家。依托企业研发机构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每年实施市区两级科技项目20余项,今年22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计划立项,创历史新高。下步,一是深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打造科技型企业雁阵梯队,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全周期培育机制,加强与税务等部门政策联动,打造“陪伴式”扶育模式,提升精准服务效能,确保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重点培育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科技型企业。探索设立科创基金,扶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企业研发创新“两清零一提升”“诊断+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研发设备更新,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全年新建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0个。三是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研发计划、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高标准实施“科创甬江2035”等市级重点研发计划,优化区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模式,推动企业与研究研所联合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再次感谢您们对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意见努力改进工作,加快构建更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奋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展现示范风采。
特此答复。
(联系人:胡朋,联系电话:89582888)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