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五水共治>专项活动

江北:依托数字赋能 实现智慧治水

发布时间:2022-11-16 09:13浏览次数:

姚江北岸

新三江口

慈江闸站


水是城市的灵秀之源、活力之源,涵养好水生态、保护好水环境就是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辐射在全区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坚决落实“河长制”政策,以整治河道内“四乱”问题为抓手,全面推进河长制巡河工作走深走实。通过深化源头治理与流域治理,江北区内水环境质量得到巩固提升,国控、省控、市控、县控四级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

聚焦重点项目 提升水生态环境

姚江二通道工程是由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姚江奉化江流域洪涝治理“6+1”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全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和市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项目。该工程对扩大姚江东排能力,提升江北区防洪排涝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慈江闸站作为姚江二通道3级闸站中的第1级,是实现分洪姚江干流洪水关键性工程。闸站于2017年4月开工,2019年8月完工,经过近3年的试运行,在今年5月完成竣工验收。闸站主要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泵站1座;水闸1座,总净宽33米;原址扩建支援闸1座,总净宽12米;配套建设堤防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及道路工程。工程费用超2亿元,总用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闸站运行后,加大了姚江干流东排能力,完善提升了江北区、镇海片区排涝和预排、预泄能力,极大地改善了辖区内的水生态环境。 

同时,位于洪塘街道骨干河流茅家河出口处的下梁闸站也于今年主汛期前完工,并投入使用。该闸站是洪塘街道主要的排涝出口之一,承担着区域涝水外排的重要任务。下梁闸站工程完工后,对于构建高效、科学的区内水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区以“继续完善城市化进程中水利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总目标,基本形成了“上蓄、外挡、中疏、强排”“洪涝分治”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经受住了“利奇马”“烟花”“灿都”等多个台风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无人员伤亡、无水库山塘垮坝、无重要堤防决口”的成效。 

除此之外,为推动辖区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区农业农村局还结合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构建包含防汛防台指挥决策、工程集控管理、水资源监测调度、政务办公等子系统集合一体的智慧水利平台,支撑防汛减灾、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智慧化管理的需求,提高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管、预报调度智能决策效率和效能,实现了辖区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了防汛、防台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科技治水 ”再升级 守护全域河道水质

我区从2020年5月起谋划实施了“江北区河湖遥感动态监管项目”试验,依托“北斗+AI”遥感技术,通过遥感解译、大数据神经网络模型反演和实地抽样核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所有水体开展遥感“体检”。当年10月底,第一期报告出炉,大到沿河周边违建、坝堰,小到河面垃圾,细到氨氮、溶解氧等指标,做到了一图显示,实现实时水情查阅和精准问题定位。 

通过河湖遥感巡检,实现了全区河湖“四乱”问题图斑的提取。基于卫星获取的江北区遥感影像,重点开展河湖岸线(坝基、固废、构筑物)、水生植物、蓝藻水华等信息提取、比对分析并展示基于时空分布的监测结果,扫除监管死角和盲区,有效解决监管力量配置不足、发现河湖问题难、调处不及时、后续监督不到位、管理成本高等问题,进一步解决涉水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实现河湖监管工作提档升级。 

由于“北斗+AI”遥感技术能够清晰保留证据,报告上的“问题点位”附有详细的前后卫星影像比对、文字说明及二维码位置信息,负责具体河道管理的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定位查看,并在半天内联系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实现大多数涉水问题有根可追,有源可溯。 

2021年10月,我区启动信息平台迭代升级。综合利用高空遥感卫星、低空无人机、地面监测点、水下无人船和声呐等设备,构建了面向全区河湖动态监管的“天空地水”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能通过河湖水质健康监测、涉水问题遥感巡检、无人船水下暗管排查、排口污染溯源等智慧化、智能化应用,按照河道-断面-排口-管网的顺序逐项精准定位涉水问题。建立了智慧河长系统平台,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完成销号”的网上闭环管理流程。至此,一套反映河道水质与岸上排污相对应的智慧水质监测体系基本成型,为后续岸上管网排查修复、各类排水单元的污水零直排工作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去年年底以来,我区将智慧河长监管平台升级为“水体与排污智慧监管系统”,新增污水零直排建设工作情况和数字管网一张图模块,建立水质水量传感器应用通道,实现数字管网的可视化实时精准监管和智能预警。

双管齐下 扎实推进源头控污

安排3.8亿元专项资金部署实施排水管网“三年整治行动”,对我区排水管网开展“大体检、大整治、大提升”,全面改善区域现有排水管网生态。已累计完成管网检测551.7公里,非开挖修复管道缺陷8851处,开挖修复69处,完成污染源整治58处,计划到今年年底完成全区除市管管网外的690公里管网检测、修复工作。 

去年5月中旬,我区在全国首创城市排水管网综合保险项目,以“保险+服务”的模式,突破空间限制,为辖区293公里城区排水管网财产提供2.4325亿元保障。该项目将原先单一的财政资金兜底保障机制转化为财政资金、保险公司和养护企业三家兜底的方式,并利用保险公司平台优势,增强地下管网风险减量管理能力,在确保排水设施健康运行的同时,预计每年可节省财政资金约300万元。 

城市排水管网等综合保险将风险管理前置,保险公司委托并监督专业养护公司实施养护、查漏、检测,精准对接排水管网养管多元化需求,深层次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同时,该综合保险通过建立智能化、可视化的智慧管理平台,按照设施损坏情况分析、GPS精准定位、修复前后照片对比、管网问题反馈备案等流程开展修复工作,形成“快速发现——快速修复——快速反馈”的综合整治闭环,大大降低城市排水管网的风险隐患,提升管网品质。

去年8月12日,我区发布《关于加强江北区公共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建公共排水管网的设计、选材、施工、验收等建设全过程环节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做到“优化估算编制、规范工程设计、严控工程质量、严把验收移交、加强安全运维、应用智能技术”,采取球墨铸铁管、混凝土成品检查井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网建设质量,减少管网全寿命周期建设运维费用。 

结合北斗遥感发现的水质问题及溯源分析,推进重点问题河道重点区块再排查。2021年起全面排摸辖区北外环以南已完成零直排改造的119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情况,发现其中28个小区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现象,由区政府安排1亿元资金分两年进行整改,目前10个小区已改造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整改。同时,开展排污(水)口大排查,委托专业第三方单位使用无人船、侧扫声呐等设备对10余条长约200公里卫片上存在问题的河道水上水下排口进行全方位排查,并对排查出的问题排口进行cctv溯源分析,并全部建立“一图四清单”落实整改,对于需工程性措施整改的已全部列入当年度建设项目。 

此外,我区同步提升农污改造运维水平,通过由各街道(镇)统一公开招标形式,选定专业机构全权负责农污设施改造、运维,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标准化运维、集中纳管。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