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950800/2009-00443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09-01-24 |
第一部分 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我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方针,紧扣全区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突破”,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重点,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区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5亿,同比增长28.2%。全区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其中经认定的享受国家所得税15%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21家(10家已公示,还未发文)。拥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49家,其中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列入市级科技项目和市新产品项目191项。专利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专利授权量591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校企科技合作广泛开展,“科技专家江北行”活动有序推进,全年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150余人次来江北为我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成果对接,引进和合作研发各类科技项目45项。
一、科技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1、完善相关政策,营造创新氛围
为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上半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出台了《江北区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暂行办法》、《江北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认定暂行办法》、《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江北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江北区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补助实施办法》等科技政策,营造了良好的科技进步氛围。
2、加强培训指导,增强科技意识
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培训,08年全年,组织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信息化)项目申报、研发投入补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信息化)政策培训、专利培训等各类申报培训和政策宣讲会10余场,参加企业300余家,提高了企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科技工作水平及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编印了《科技政策汇编》、《信息化与软件产业政策汇编》、《农业科技政策汇编》等小册子2000余册,广泛发放,为我区企业与基层科技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按时召开科技联络员季度会议,并以科技联络员为主开办了科技管理培训班,至深圳考察了专利制度及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提升了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此外,局领导及工作人员还经常性的深入企业排忧解难、宣传政策、指导业务,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服务。
3、夯实宣传阵地,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
继续以“一站、一刊、一报”作为科技科普宣传的主阵地。一站即江北科技信息网。截至8月份,网站访问量已达到65000人次。下半年,为充实网站内容,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发挥科技宣传服务作用,进行了网站的全面改版,目前改版工作已基本完成。一刊即《江北科技》,已顺利发行83期。一报即《江北科普》报,已发行 76期,已成为我区科技、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同时借助《(省)科技进步动态》、《宁波科技》、宁波科技信息网、《宁波科协》、宁波电台、《新江北》等渠道广泛宣传我区科技进步情况,扩大了区域科技工作的影响力。
4、强化孵化器管理,加快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在去年开业招商的基础上,区科技创业中心今年以培育产业、提高产出为运行重点。08年,新引进企业6家,注册资本640万元。现有在孵企业47家,注册资本2730万元,其中创意设计类企业23家,软件及电子信息类企业24家。目前,中心的“134创意谷”在宁波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产业集聚效应逐步体现,创意谷的扩建事宜也在议事日程中,中心内的软件及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也有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中心内1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定,4个项目通过软件产品登记,1个项目获得市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支持,6家企业通过“宁波市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中心成为我区第一个IT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基地。中心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3530万元,实现了同比产值翻番的目标。
为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掘和利用宁波大学的智力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还启动了宁大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目前,产业园即将装修完成,预计09年2月份可开业运行。产业园将依托宁波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素质等综合资源优势,在我区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办成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培育基地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江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上半年完成申报,12月下旬已赴北京答辩汇报。此外,与四川大学签署了“共建四川大学宁波机电一体化研发中心”协议,具体建设事宜正在筹划中,与华中科技大学也有了初步合作意向。
二、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1、重视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开展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走访调研工作,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带去最新科技政策,带回各种创新创业需求,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监管和扶持,以机构创建和项目带动促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从而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危机,企业效益纷纷下滑的情况下,08年全年全区4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销、利润、税收分别达74.2亿元、71.2亿元、6亿元、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9.6%、9.4%、20.7%;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4.75亿元,销售98.45亿元,利税8.86亿元,创汇7.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8%,23.5%,15.6%和170.3%。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69亿元,同比增长16.6%。
2、狠抓机构创建,科技计划和成果工作成效显著
以企业研发机构创建为重点,加强了科技计划和成果工作。通过科技项目主动设计,强化申报辅导,提高了申报成功率,有效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了我区科技项目实施的层次与水平,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全年有2家省级工程中心、11家市级工程中心和12家区级研发机构获得认定,大为超出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全区企业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4项,同比增长82.9%,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市级重大项目1项,获得上级经费支持1100余万元。开发市级新产品143项,同比增长47.4%。发放2007年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补助350万元,带动了一批企业与项目的发展。认定区级科技项目49项,经费补助734万元。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据悉全部获奖,其中获得市一等奖1项,市二等奖4项。开展了两年一度的区级科技进步奖和创新人才奖的评选工作,评出科技创新特别奖人员1名、科技进步奖15项、青年科技创业奖10名。同时,积极开展了创新型企业的申报工作,08年新增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全区累计达到5家。评定区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5家。
3、加大工作力度,专利增长继续保持高速
为引导我区企业进一步加强专利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们加大了专利工作力度,全年组织“自主创新——专利——品牌”等各级专利培训、论坛4次,组织各街道(镇)、工业区开展了新一轮专利进企业活动,成立了宁波市江北区专利维权服务中心,加强了维权法律援助,有效提高了我区企业专利保护水平。全年我区专利授权量591件,专利申请量1053件,同比分别增长33.1%和47.2%,在07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发明专利授权32件,同比增长88.2%。
4、加强科技合作,产学研联合不断深入
继续以“科技专家江北行”和“网上技术市场”两个平台为依托,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活动,积极为区内企业和院所牵线搭桥,并加大对科技合作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院校共建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联合的紧密和深入。08年,组织开展“企业服务月专场”、“院士专家江北行”等“科技专家江北行”活动4场,组织参加浙科会、宁波高交会、宁波—武汉周、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等省市重大科技合作活动4次,组织外出考察活动3次,组织专家企业考察活动30余次,为企业开拓视野、扩大科技合作范围起到积极作用。全年共计邀请各类科技专家超过150人次来我区开展活动,有近200家企业参与,引进和合作研发各类科技项目45项。网上技术市场08年新增上网企业52家,发布技术难题55项,项目成交金额4083万元。
三、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
1、加强引导和服务,信息化工作体制不断健全
起草出台了《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二三产业并举 加快推进都市经济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江北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1000万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规范了项目的审批、监督、验收等程序,加强了项目经费管理。将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有关指标纳入对街道(镇)、工业区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扩大了信息化工作服务面。搭建了“信息化专家江北行”活动平台,通过邀请市局领导、信息化专家等来我区作培训交流,提高了我区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意识,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2、加速项目启动,信息化(产业)建设进程加快
按照《江北区信息化规划》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精神,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进一步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信息(软件)产业建设。对各单位上报的电子政务项目采取了逐一分析和论证,并聘用第三方监理,有序推进相关项目实施,08年共有“江北区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6个项目立项建设,投资金额590万元。启动了“互联社区”项目,自北岸琴森社区试点以来,目前已经开通文教所属七个社区十几个小区网站,正在向全区街道拓展。北岸琴森社区信息化还有望被收录为社区信息化应用经典案例及参与国家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认定国家倍增计划2项、市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8家、软件企业3家、软件产品6项、市软件产业项目5项、区级信息化项目29项。全年,全区实现软件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长224.7%。
四、农业科技工作有序开展
1、明确工作重点,做好培训和服务工作
结合江北实际,全年以新品种培育、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新农村建设等为主线,进行重点扶持。年初,组织召开了由各街道(镇)相关同志参加的农业科技工作业务培训会,明确了全年工作方向,做好服务工作。3月,为提高我区林特业的科技种植水平,组织了“农业新品种与种植技术”专场讲座,获得农户好评。6月,结合全区“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精神和“点题服务”活动要求,联合区农水局在庄桥街道举办了“蔬菜病虫害防治知识讲座”和“鸭病防治培训班”两个专场讲座,分发了蔬菜种植、肉鸭养殖书籍两百册和一批生物杀虫剂,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2、落实足额资金,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
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职责及任务,安排了足额的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科技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并确保农业科技经费专款专用。全年选立区级农业项目10项,其中生态科技项目1项,下拨科技经费100余万元。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今年慈城三勤村继五星村后第二个成为“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北绿艳水果合作社被列入“宁波市星火示范基地”,并获得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家,市农业攻关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92.5万元。经我局立项的“慈荠”杨梅新品种还获得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各级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我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五、科普工作力度增强
1、紧扣科普单位创建,加强阵地建设
08年全区有各级科普创建单位29家,按照创建要求,对各单位开展了系统培训,同时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加强了街道(镇)科普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科普阵地建设。年底,全部创建单位均通过了考核验收,其中省级科普单位认定2家,市级21家,区级6家。08年,全区城乡新建标准科普画廊26个,电子画廊14个;新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4个,青少年实践农庄1个。目前全区已拥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4个,其中省市级各1个,全年接待青少年学生人数2万余人次。
2、突出重点人群,深化群众性科普活动
把正常性的科普活动深入到社区(村)中,以贯穿全年的“科普月月行”活动为主线,联合各有关单位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人口的科普宣传教育。“科普月月行”活动每月开展20余项,《江北科普》报每月二期发放6000余份,科普专题电视片每周二次向农村播放30分钟,普网教育全年举办50期、培训2000人,科普讲座下乡10次、科普电影下乡50场次,分发各类科普宣传资料(书籍)近12000份(册)。同时,开展了“科普进军营”活动,增强了部队官兵科技意识。
3、内联外引,推动学(协)会和企业科协建设
加强协会优势联合,积极组织相关学会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相关人群中推广。区职工技术协会针对企业科技人员开展的“金点子”征集、技术创新、发明小创造活动,区老科协与农学会针对农民开展的“会会结对”活动,区农学会组织的“强农富民——三百三千”主题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鼓励学(协)会人员积极开展调研,撰写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价值的论文,年底还组织开展了两年一度的学(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共评出优秀论文27篇。同时,对企业科协也加强了督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科协举办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推进企业科协“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我区1名老总还获省“讲、比”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六、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逐渐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以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全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十七大精神学习和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推进局自身素质建设。积极组织局领导、干部参加市、区各类培训,并强调自学,努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多次召开全局干部大会,加强创新创业和服务意识教育,积极走访企业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调研,认真开展创新创业送服务活动,认真完成“点题服务”活动,认真开展以“科技创业、携手共助、迎接奥运”为主题的特殊党日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局干部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效率也有了显著提升。同时狠抓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局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
第二部分 2009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区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及区委“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要求,围绕“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继续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重点,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提升民众素养,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
总体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研发机构10家,承担各级各类科技(信息化)项目100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0个,专利申请量900件,专利授权量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件,软件收入超过6000万。
工作重点:
1、增强两种能力,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活动,加大科技创新支出。强化科技项目主动设计,加强科技计划在企业科技活动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挖掘、包装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项目,力争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对企业实行菜单式点题服务,逐步建立企业科技发展数据库。健全、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调整、更新科技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科技计划管理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重视科技成果申报,树立创新典型,提升我区创新现状。
2、构筑两大平台,即构筑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继续实施双五十工程,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提升研发机构档次。联合高校、企业,以区校共建、校企合建的形式,引进和建设各类研发中心,搭建适合我区产业发展的研发集聚平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提高对外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研发能力的提升。加快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动员街道(镇)、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孵化器,吸引优秀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改善我区人才队伍现状。
3、发展两种产业,即发展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高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高新产业层次。加强高新企业培育,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为重点,扩大高新企业队伍,加速高新产业提升。加强科技合作和成果推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高新产业比例,转变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完善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江北先进通用设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和“134创意谷”产业集聚平台,以点带面,促进产业提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结合江北实际,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开发。
4、提高两种效率,即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继续发挥“科技专家江北行”和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功能,大力开展校(院)企科技合作活动,拓展企业思维,解决企业难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项目合作为基础,积极引进高校到我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并适时在工业区建设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推进校企联姻,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研发机构,转化科技成果,并结合我区实际开展技术研发,促成更加紧密和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5、实施两大战略,即实施信息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继续实施《江北区信息化规划》,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强化政务资源共享制度建设,避免信息孤岛。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指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嵌入式软件产品剥离,成立独立的软件企业,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软件研发能力。重点引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努力引进具有区域引领作用的大型软件企业,争取在重大项目上有突破,促进软件企业和软件高级人才的集聚。鼓励街道(镇)和工业区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基地,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外包企业。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加强对专利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减少对个人发明的支持力度,重点向企业倾斜,提高职务发明比例。深入开展专利进企业活动,开展企业专利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企业专利大户。
6、提升两种素质,即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干部综合服务素质
继续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平台建设,分层分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服务针对性。加大科普示范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推进。抓好科普阵地建设,新建标准科普画廊26个,建好青少年科普基地,努力建成一个外来人口科普示范基地。加强科普信息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学(协)会和企业科协建设,全面推广村会结对,争取在企业科协建设上有突破。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做好科普宣传进军营、进企业工作。动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加大对民众的培训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升区域公众的素质。组织实施普网教育工程,通过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区域的上网率。
加大科技(信息化)政策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帮助更多企业经营者解决实际困难。健全科技联络员制度,充分发挥联络员工作主动性,加强基层科技服务。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加强上下沟通,少出差错,多为企业指导和服务。推进机关廉政建设,加强同事之间、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强调团队精神,创建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提升干部综合服务素质。
江北科技局
200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