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K16060513/2025-59901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孔浦街道 | 成文日期: | 2025-03-06 |
2024年,孔浦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照省市区三级法治政府建设部署要求,不断夯实法治根基、补足法治短板、激发法治内生动力,为孔浦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效
(一)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决贯彻省市区三级法治政府建设部署要求,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工作责任,优化工作部署,强化督导落实,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街道、村社整体联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抓实落地。二是压紧法治责任。压实党建综合办公室作为法治建设牵头机构的主体责任,推进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严格法治建设目标绩效考核。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及时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贯彻学法用法。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2024年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等内容。推进村社法治学习,开展《民法典》系列学习活动,提高基层社工队伍法治素养,更好服务居民群众。
(二)以合法性审查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推进合法性审查全覆盖。以“能审全审、应审尽审”为原则,积极开展合法性审查工作,与街道各项决策制度有效衔接,将合法性审查意见纳入街道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中。今年以来,共计审查涉法事项124项,提供有效建议574条,采纳率99.3%。二是广泛征集立法意见。针对《宁波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办法(草案)》《宁波市科技创新条例(草案)》等文件广泛征集意见,先后组织村社区开展立法意见征集14批次,座谈会4次,汇总意见132条,有效意见59余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把行政执法人员入口关,确保行政执法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立健全执法活动全过程全周期管理机制、舆情应对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切实规范执法程序。
(三)以社会治理为切口,不断深化基层法治建设
一是夯实网格管理基础建设。加强群防群治的调解网络,实现了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在宁波大学云创小镇、众冠商业广场、水产批发市场等设立“律师服务驿站”。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30件,调处矛盾35余起。二是打造十五分钟法律服务圈。以“鹭林里”法律服务驿站为中心站点,推进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试点建设,逐步实现基层经济纠纷化解在一线,擦亮法治品牌。并获评首批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实践站包含了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立法联系点、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点等。三是实现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凝聚各部门、专业平台资源优势,提高矛盾调处效率。建立与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的双向协办机制,结合新形势基层矛盾纠纷特点,重点抓好多发性性、小微及异地纠纷采取电话沟通、线上调解等“零距离”调解方式,架好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桥”。2024年,共成功调解案件359起,调解成功率98%,涉案金额94.87万余元,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四)以宣传服务为先导,不断推进法治全面参与
一是加强优质法律供给。聚焦新形势下街道各项工作开展需求,制定《孔浦街道村社合法性审查事项目录清单》,将优质法律资源扩面,向基层村社延伸,为社区、村涉及集体资金决策、建设工程等事项提供法治保障,加快形成覆盖全面、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二是打造“法治星期三”品牌。与宁波大学法学院开展校地合作,每周三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参与街道法治实践的机会,校地联合开展法学沙龙、法治实践等活动,促进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今年共计开展活动16次,特色主题活动9场,街道与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均被宁波大学授予“法治实践基地”称号。三是开展多元普法活动。将普法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打造“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的普法宣传格局,增强普法依法治理的实效性。为提振消费信心、保障消费权益,协助江北区普法办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普法宣传活动。为弘扬宪法精神,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孔浦中队、宁波大学律风普法志愿者大队等在鹭林里举办首届平安法治文化节,通过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开展普法游戏等形式帮助居民提高法治意识,营造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
二、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存在不足和原因
一是中心工作助力有待深化。随着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工作持续推进,其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资源运用不够充分,潜在风险预判不够彻底,项目过程跟踪不够紧密,将法治思维贯彻至工作全方位、各条线的力度有待加强。二是特色品牌打造有待优化。基于辖区内专业市场多、矛盾纠纷杂的特点,已创新探索出枫桥式专业市场治理模式,但目前覆盖范围还不够广,联动主体还不够多,资源导入还不够充分,在持续深化枫桥式专业市场治理模式、撬动更多资源预防化解矛盾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法治阵地建设有待强化。辖区高校法律资源丰富,法治实践需求较多,校地合作空间广阔,但是目前统筹联动力度不够大,程度不够深,机制不够完善,主要停留在举办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等层面,整合街道资源提供高校师生法治实践场景,调动高校资源助力街道化解矛盾纠纷、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的合作模式还有待探索创新。
三、2025年法治建设工作计划
一是法治赋能街道各项中心工作。聚焦街道2025年工作谋划,针对重点工作做好结合助力,实现“法护创新、法助共富”。主动融入宁波大学创新港项目,整合区内法治资源,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实现专业人员常态化入驻园区,提供现场接待、法律咨询、法治体检等全方位服务,为园区规范高效运营提供法治依据。针对征拆工作,开展组团式服务,组织调解员、公证员、律师组成法律服务团入驻拆迁一线,现场为企业群众提供政策解读、纠纷调处和公证办理等服务,优化精准服务质效。二是迭代升级“枫桥式专业市场”2.0版本。以宁波水产品市场合规点为载体,正式发布《水产品批发市场合规指引》,并以获评首批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为契机,探索预防性法治体系建设。对接律师服务团队、人民调解员品牌、普法志愿者队伍、行政复议等工作入驻市场。继续擦亮枫桥式专业市场工作品牌,探索在众冠商业广场、二号桥市场等建立工作组织,实现工作品牌的迭代升级。三是持续擦亮“法治星期三”品牌。以宁波大学法治实践基地为契机,继续深化与法学院的合作,特别是发挥高校法学专家以及学生的资源,积极探索立法、普法、法学沙龙、矛盾调解、司法实践等活动,将“法治星期三”品牌化、项目化,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计划暑期举办“律”行一夏,法治护航暑期脱产实践活动。四是创建高校平安法治共同体。针对高校、市场平安法治防控难点痛点,探索建立法治教育协同机制、校情警情会商机制、维稳秩序共创机制和工作联络互通机制等工作机制,创新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共促发展的平安法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