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800/2025-61770 主题分类: 科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报告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25-03-20
2024年江北区科技创新情况报告及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3-20 17:21来源:区科技局浏览次数:

一、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24年,江北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决策部署,锚定新时代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目标,构建“1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进创新深化、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获得市政府督查激励,“研发加速器”增值服务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区域总体创新能力持续向前迈进。

(一)聚力向新,构建高效创新体系。完善科技顶层设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围绕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部署创新工作。扎实运行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大项目,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实现零突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排名全省第18,提升幅度全省第5。创新出台《江北区科技项目评审管理办法(试行)》,迭代《江北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培育科技企业雁阵,借助“研发加速器”增值服务体系、“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新增“北岸新锐”企业1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44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新增市级A类重点实验室5家,新增数全市第1,新认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1家。完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全链条科技孵化载体建设,达人旅游获评市级“星创天地”,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市级以上科技攻关任务,“科创甬江2035”等市级以上科研攻关项目立项23项,创历史新高,省“尖兵”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现零突破。2项科技成果入选全省首批“两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清单;26项科技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18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市首位,搭载国电投宁波氢能研究院“氢腾”船用燃料电池系统的国内首艘商用氢燃料船舶顺利下水,中策集团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列大功率中速发动机成功发运。

(二)聚势提能,打造科创平台矩阵。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积极融入甬江科创区建设,主动对接宁波大学,高标准共建宁波大学创新港,引进产学研团队10余个,成立宁波大学创新港服务联盟与宁波市大学科创基金(宁大创新港基金),目前已实现开园运营。依托柯力传感、宁水集团等传感领域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建设宁波传感谷,推动组建全市首支传感产业创投基金,在全国筛选储备投资项目23个。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策源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获评“科创中国”融通创新组织,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海克斯康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国科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建设中国自然人群生物样本库。成功签约落地智能制造测试验证与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室,获批创建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5个。深化校地合作对接,与中国计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传感产业发展、专硕联培基地、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实现开园运营,近30个科技项目入驻。与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甬江实验室、中科院材料所等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合作对接,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良性互动,促成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科技产出指数位居全省第6。

(三)聚才策源,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营造重才爱才氛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深化实施“产业教授”工作机制,聘任的创业型“产业教授”董辉获评全省首批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积极选树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企业家获评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家,1名科技工作者获评“浙江好人”,5名科技工作者上榜“江北好人”。构建科研服务体系,迭代开发“研发加速器”数字应用,构建创新潜力企业“筛查—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科技研发服务体系。2024年以来,帮助企业完成各类认定、申报500余次,申报成功率90.22%。优化全域创新生态,迭代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研发投入、科研攻关、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不受限,大大提升科技企业享受政策的获得感。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与甬城农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深化“科创北岸”品牌建设,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江北赛区决赛、“新质生产力 江北新动能”绿色低碳新智造学术交流、“新质荟谈”等科创活动30余场。

二、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创新深化攻坚之年,我们将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锚定“科技创新鼎”首要目标,奋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聚焦顶层设计,构建全域创新空间体系。把握“十五五”规划机遇,围绕全区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规划布局,科学谋划建设具有江北鲜明特征的全域创新空间体系。紧抓开发区目录修订契机,打造“小而精”专精型高新园区,全力争取综合考评争先进位。加快宁波可持续发展产业应用研究院(筹)注册进程,建设宁波(江北)数据产业创新园,全面提升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二)聚焦赋能发展,推动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新兴产业园开发建设,打造“13N”产业体系,奋力建设成为创新引领、新兴产业样板的“宁波·都市智造谷”。推进工信部高端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室实质性运营,加速环文创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培育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业,推动科技服务业规模质量实现新跃升。加快高端制造与数智技术、医疗器械等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探索形成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三)聚焦新质新域,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创新潜力企业“筛查—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和服务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挖潜扩面。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新材料、智能传感等领域高水平协同创新。着眼“133”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赛道,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大前沿新赛道产业孵育。

(四)聚焦改革深化,形成教科人融通新格局。依托宁波大学创新港、大工宁波研究院、国科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专硕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一港两院多基地”格局,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贯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和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机制,推进“产教融合 双向赋能”共同体建设,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工作,促进高校、企业人才互通。

(五)聚焦科技金融,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构建全链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产业链+基金+载体”招引模式,发挥传感产业创投基金作用,争取扩大基金规模和数量,探索“以投带引”,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推动项目就地转化。围绕科技成果研发、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探索开发全过程金融保险产品,为科技企业研发创新保驾护航。加快各类创新要素保障,深化“研发加速器”增值服务改革,打响“科技新链心·新质荟谈”“智创将来 才聚北岸”活动品牌,营造开放活跃的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