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24/2025-61692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区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5-01-08
江北区教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3-18 13:42来源:财务基建科浏览次数:

江北区教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江北区在市教育局的指导帮助下,紧扣江北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列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试点,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保持全省第一梯队。

一、“党建统领”推动政治根基持续深化。高规格组建中共江北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管教育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选树浙江省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典型2个。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组织引导全系统86个基层党组织2028名党员干部教师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党纪党规,通过参加警示教育展、参观黄湖监狱、观看《镜·鉴》等警示教育片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

二、“扩容提质”促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4所新建中小学、幼儿园投用,3个民办园转公、3个民办园撤并,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9.1%,省二级及以上等级园园所数占比96.9%,居全市前列。全区教共体共享学校达成率100%,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8.23%,区域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全面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全年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设备更新,更新改造实验室14间。在全市率先完成“午休躺睡工程”,投入共计2310套午休装备。

三、“减负增效”实现育人质量稳步提高。率先聘任科技校长并实现全覆盖,创建首批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15家,与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合作建成区中小学科创基地。创建区第一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推进“专题式”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围绕新课程改革等做好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启动体育、艺术、劳动等“一校一品”2.0工程,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斩获27个奖项。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引入32家校外优质资源助力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校外机构平台纳管率100%。

四、“优服普惠”助力教育生态均衡发展。完成公办园保教费收费标准并轨,惠及全区7000余名幼儿家长。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招生覆盖率97.7%,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招生覆盖率96.95%。扎实推进托幼一体,打造托幼服务“15分钟入园圈”,全区幼儿园提供3岁以下托位1960个,占全区托位总数的82%。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702人通过考试并毕业。举办老年大学校园才艺大赛、全民终身学习周等活动,吸引近20万人次观摩。

五、“引育并举”推动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开展暑期校(园)长书记培训、“梧桐学堂”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北辰计划”等主题式培训活动,组织“新”“优”“名”系列分层分类培训。在市级以上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8名、二等奖6名,2名教师获浙江省“春蚕”奖,5名教师荣获“王宽诚育才教师”,2个教学团队荣获宁波市中小学新锐教师学科教学优秀团队,江北区教师进修学校荣获宁波市优秀组织奖。做好对口帮扶工作,10余批200余名校长教师来江北跟岗学习交流。

六、“管防结合”保障校园环境更加安全。出台《江北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强化校园安全应急防控。全面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处(室),全区42 所中小学(校区)均配齐平安(消防)副校长、校长助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全区保安技能培训、消防设施操作员培训等超500余人次。强化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规范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制定出台食材食品配送管理办法,确保学校食品安全顺利供给。完善“一校一策”交通管理方案,8所学校已采用地下接送系统。切实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累计开展各项演练384次。全区共有5A等级平安校园38所,4A平安校园46所。

江北区教育局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江北区教育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强国有关部署,紧扣“精致城区·幸福江北”目标,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教育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体育影响力”主线,全面优化现代化教育、全龄层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一、党建统领,进一步提升思政引领力。坚持政治领航、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党建统领下的大思政工作。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区委教育工委的统领作用。全面夯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党员干部队伍。二是深化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创新创优。深挖利用本土红色教育、慈孝教育等资源,开展“真理的味道”系列活动,开发一批“思政金课”“思政读本”,做精做优虞链丽全省“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品牌,打造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江北样本”。三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强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教育整体质量。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三个一体化目标,构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域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

二、量质并重,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是深化教师管理培训。制定《江北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计划》,完善新优名师“引育管用爱”全链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领航的名师孵化器、名校长工作室作用,着力完善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好教师、好校长梯队。以教研组长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学科教育研究有质的提升。持续推进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交流,适时组织骨干力量前往上海、深圳等教育理念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二是完善引才育才机制。健全和完善推进教育人才政策,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在江北稳定从教。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推动教育系统编外用工方案的落实,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保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四风”问题的高压态势,聚焦纪律作风问题以及违规补课、体罚及其变相体罚、与家长沟通方式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强化教育整治力度。

三、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支撑力。研究制定江北教育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创建教育强区打好基础。一是优化资源布局。针对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提出的新挑战,构建与江北学龄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优化和盘活现有教育资源。确保洋市配套学校项目有序建设。优化辖区幼儿园片区布局,研究制定闲置园区资源整合利用方案。“信创替代”工程高标准落实。二是深化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完善新课程教学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学习,全力推动“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集团(教共体)管理模式,实现义务段学校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推进特色发展。加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教育生态指标的研究分析,确保监测水平保持全省前列。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充分引入区域高校科技资源和科创平台优势,依托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宁波实验学校科创中心,扎实推进科学教育工程建设。

四、优质普惠,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力。巩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成果,确保各项指标持续达成并优化。一是完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施增优减差行动,推动2-3所幼儿园(园区)提档升级,确保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97.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6%,等级幼儿园比例保持在100%。二是深化托幼一体工作。构建“1+8+N”三级托育服务网络。到2025年底,幼儿园普惠性托位占幼儿园托位总数达90%以上,提供托位数达2200个。三是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协调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强化教育教学数字赋能,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江北范例”。开展好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进文化礼堂、文化家园行动,鼓励教学活动走出校园,拓展第二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五、守牢底线,进一步提升社会协同力。压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守牢安全底线。一是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校园安全责任体系。依托“一环四员”平台,扎实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治,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校园安防建设。二是护航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完善“预防、发现、干预、处置”全流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心理筛查,及时开展干预。重点推进家庭教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宣讲及师资培训等服务,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进一步落实医教结合项目,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强化教育平安稳定。加强全区学校政务新媒体规范管理,做好登记备案、落实管理责任、统一审核机制。完成全区“网络安全一本账”的编制与汇总,帮助学校梳理校内网络安全状况,确保日常网络安全隐患的排查与解决,做到底数清晰、责任明确、问题可查。

六、优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体育影响力。以“全域体育”和“天天有赛事”为抓手,积极优化体育服务体系。一是加快资源优化。加强对全民健身中心、滨江体育公园、学校和街道所属体育场地的开放监管与评估,确保体育场地的有效管理与使用。利用姚江新区、文创港等开发项目,在公园绿地内建设体育场地。推动街道和功能区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二是深化多元融合。完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教体融合体制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竞技性运动员。发挥手球、曲棍球全国冠军、棒垒球省冠军等特色优势,挖掘跳水、滑板、国际象棋等省队市区联办资源,持续擦亮学校体育特色品牌。深化区棋牌基地提升工作。三是办好赛事活动。推进百姓运动会,丰富网格员、快递小哥等特色人群的赛事供给,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开展体育、旅游与商业的融合型消费活动,结合热力宁波消费节,将迷你马拉松、街舞、瑜伽等时尚项目与消费集市相结合,助力全国体育消费城市的创建。充分利用奥体中心等资源优势,引进培树羽毛球等国际特色赛事品牌。增强亚洲杯羽毛球锦标赛、世界举重锦标赛、全运会选拔赛等大型赛事的影响力,带动更高水平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