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北 | 廉政一方 修身一世——慈城养育的古代清官(二)
桂道本为民请命
桂道本,字孟诚,慈城人。明朝初年,任四川金台知县,旋改垫江知县。当时民多窜亡,他张榜晓谕,竭诚招揽回归;不数日,咸归乡,井乐业如故。于是他新学校、广明伦堂、延邑之儒士掌学事。又选优秀者充弟子员,自己五日一往,相与讲论圣贤之道,风俗为之一变。偏远乡村或据险而居的不来缴纳税赋。道本遣人讲理劝谕,他们都敛手听命。遇到岁旱民饥,道本上报知府,请求免赋,被拒绝。他不顾一切,拼死力争;终于得以上报朝廷,并同意免去岁赋。
秦岳体恤民情
秦岳(1389-1452),字维翰,出身慈城秦氏。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卒业太学,被简授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升职方郎中,补刑部山东清吏司。他宅心平恕,曾说:“民之罹法者,多出于不得已。必平心易气以折之,使知罪之由也,然后杀之,而不怨矣。”所以经他之手的犯人,都不说自己冤枉。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议,奉命督粮。当时山西水旱灾害频仍,民众累积欠下很多赋税。他深为同情,说:“暑雨,民方怨咨,如果再加催逼,使倍价以偿,这是将他们逼入沟壑啊。不如稍为免除,等到粮食成熟,并取其新者,那就是今之半价了。”于是嘱咐当地耆老晓谕百姓,民众很高兴。过了三个月,积年赋税皆告完成。
“双木作篙,不如一摇”
姚堂(1418-?)字彦容,出身慈城姚氏。明正统四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当时工部因为收支过程中藏奸隐秽,人都不愿来任职。堂自奋曰:“事在人为,岂官使然哉?”遂以身作则,砥砺操守,官评为之增重,升任郎中。继而外放广信知府,为政简易,民赖以安,被巡按御史推为江西第一,转任苏州任知府。苏州很富裕,每年盈余以亿万计。他全部归入公款,用于赈恤,以及修孔子庙,兴先贤祠。此前,权贵们路过苏州,经常厚索,姚堂下令不得加毫末。民用日省,人情大惬。后来因事得罪巡抚刘孜,命他与镇江知府林鹗对调。姚堂在命令下达当日即起行,什器帏帐,一无所移。苏州百姓拦车挽留,不可得,乃脱其履,悬郡门以表去思。童谣道:“双木作篙,不如一摇”,意思就是林不如姚。士林也颂之以诗,有“袖归白璧原无玷,移去寒梅不改香”之句。他在镇江,一如苏州,兴学养士,恤孤举遗,褒表名贤,以礼化民,因而政通惠洽,流民复业者九千五百余户。同时,仍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下辖的丹徒县县令赖正,倚仗其舅舅乃当朝宰相,怙势纵恣。姚堂毫不姑息,一裁以法,迫使赖正开始自戢。可惜姚堂因此而久久不得升迁。幸亏公道自在人心,“所在民怀其德,为立祠祀之”。慈城的父老乡亲也为他建立“清白街”牌坊,以致表彰。
孙懋廉政勤政
孙懋(生卒年不详),字德夫,慈城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浦城知县,断狱明审,兴革宜民,当道荐为八闽县令第一。任南京吏科给事中时,忠于职守,敢于直言,曾冒死上书,弹劾奸佞倖臣江彬。被贬谪为藤县典史。赴任后,创办南麓书院,亲自讲学,民风大变。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兴利除弊,省冗费,抑豪右,出纳钱谷、赃吏缩手;又力排众议,均田定赋。离任时,行李中唯有图书药囊而已。再升应天府尹,除强暴、抑兼并、清驿递,减夫船;革民壮之滥役,汰工匠之买闲,裁织造之机户,禁仓储之滥支。民颂其德不衰。
秦碧以身殉职
秦碧,字仲文,号荩庵。秦岳曾孙。明弘治二年(1489)举人,授江西饶州通判,以廉能声望卓著而升为万年县令。但他面临的局势相当严峻,境内姚源叛乱刚被讨平,其隐形党羽仍然众多;而巨魁王重七等阳听招抚,实怀异志。秦碧上任时,县署初建,百务草创,衙门吏胥又多为巨魁耳目,所以无论下属还是百姓,都持观望态度,民心极其不稳。秦碧却无所畏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苦心孤诣地策划经略,身体力行,竟在短时期内就打开局面,形势逐渐好转。然而遗憾的是,兵使是个猪队友,不懂得因势利导,说什么“乱民宜重典”,特用严罚对付民众。结果,动乱的基础本来就在,经此打压,益不能堪,遂再次叛变,杀兵使、县佐、指挥等官几十人。秦碧也被执,将行刑,贼帅号众曰:“秦爷清廉好官,不可害。”秦碧却厉声骂道:“我朝廷命官,岂向贼奴求活耶?汝不敢杀我,我必寸斩汝矣。”因顾左右曰:“官兵何在?”贼惊,疑有伏,公遂遇害。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下诏立祠旌忠。《两浙名贤录》载入“忠烈卷”。
姚镆威镇边防
姚镆(1465-1538),字英之,号东泉,慈城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迁福建副使,贵州按察使。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其时,蒙古部落亲王吉囊入侵泾阳。镆派遣游击蒋军彭模领兵,又释放关在狱中的指挥卜云为副将,出西路夜半攻击敌军,斩杀二将,迫使吉囊连夜逃遁。三年后,姚镆升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当时,田州土官岑猛图谋不轨,姚镆调永顺、保靖兵,派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等将领各统兵八万,分道讨伐。而他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又用沈希仪计策,暗中买通岑猛的亲戚岑璋作为内应,大破田州,斩杀岑猛。事后,姚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均被朝廷认可。不久,岑猛余党卢苏、王受等造谣惑众,诈言岑猛未死,向交阯借兵二十万杀来。夷民信之,使卢苏、王受得以破城。于是有御史上疏弹劾姚镆,指责他失策罔上,应该撤换。而这一变故的内幕,竟是姚镆秉公办事、损害了权贵的不正当利益而遭到报复。起因是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朝廷重臣霍韬、方献夫在广东的老家。姚镆至广,下令追还,充作官田。韬、献夫恨之入骨,便与奸佞张璁、桂萼合谋排挤姚镆,指使御史诬告。最后,虽然姚镆已经反攻、收回失地,朝廷还是决定换人。姚镆觉得这官不做也罢,借口生病辞职回乡了。数年后,边防又紧,大学士费宏推荐姚镆,嘉靖皇帝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不料,接到圣旨刚准备启程,忽报费宏溘然去世。姚镆当机立断,再次辞官不就。或许,这是另类的“士为知己者死”!当然,这也惹恼了嘉靖皇帝,虽然后来推荐姚镆的奏章多达二十几份,都置之不理;而姚镆也淡然置之、优游山林。光绪《慈溪县志》为之感叹:“明大义以讨叛贼,其志伟,其节高,其绩虽未竟,视夫婀娜尸位、以虚文自见者,固不同矣。”
“完节”冯岳
冯岳(1495-1581),字望之,号贞所,出身慈城望族冯氏。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任南京工部主事。他到芜湖监督收税,专门打造十几个木匣,让商民自行将税款投入柜中,然后登记造册,封贮县库,自己一指不染,尽行倾解。他任山东济南知府,去监狱视察时,发现人满为患,决定亲自审问。他精于法律,且心存仁恕,所以审案迅速,断狱如神,前后释放冤案囚犯1500多人;无钱赎身的,还自掏腰包相助,囹圄为之一空。济南又多巨盗,而且冒名混迹在府署胥吏中,踪迹诡秘,人莫之觉。冯岳调查清楚后,一天之内进行抓捕,人们惊以为神,强盗也不再出现。
冯岳升任江西右布政司使时,弋阳王要装备卤簿(帝王仪仗),不断到司中索取金钱,不同意就拿令牌恐吓威胁,令人头痛不已。冯岳查阅关于卤簿的规章文件,其中有“自备工价,不烦有司”等语。又查其他藩王自分封后,从未有人敢擅修卤簿。冯岳放出风声,准备具疏上奏皇帝,吓得弋阳王再也不敢,多方请托祈求不要上奏。结果,官库省下了一大笔钱。不久,他升为左布政使。司中有许多积年老胥,盘踞衙门,不做正事,专干坏事,特别是各地上交钱粮,形成了一套中饱私囊的潜规则,“名为打对同”。冯岳察知其弊,每日留下一二名有才干的官员听用,等到解送文件一投,就当场命令官员监兑给发批回,“对同之弊顷除”。然后,他在公堂亲自主持,叫来全部胥吏,一一甄别遣散,解决了这个积弊。此前,钱粮出入一直归左使管理,冯岳却把这个大权全部委之右使。他在左司三载,未尝一入库中。两袖清风,一毫不取,当地人赞“清布政,自岳始”。
冯岳最后的官职是南京刑部尚书。根据祖宗旧制,刑部掌理畿内刑狱,但后来,十三道御史多所侵越。冯岳具疏请复旧制。北京刑部尚书也立马仿效,使得那些最会咬人的言官们心怀愤愤,然又无可指摘。冯岳掌邦刑,日亲部事,不敢怠缓。诸司勤职,刑清讼理,畿辅肃然,于是他决意告老还乡。有朋友劝道:你官居二品多年,考核后很有可能晋升一品,何不稍等?他说:“圣恩罔报,臣力当休。吾志决矣。”他丝毫不以荣华富贵为意,飘然归里。去世时,“箧中所遗仅一缣(细绢),至假棺以殓。”《国朝献征录》焦竑慨叹,“大臣清贞至此,亦古今所希觏(难得一见)也。”光绪《慈溪县志》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论者以完节归之。盖胜国二百余年,邑中所仅见者也。”
“刘公堤”刘安
刘安(生卒年不详),字汝勉,慈城人。明嘉靖五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改河南道御史。他上任才一月,就上疏批评皇帝“以急切之心,行督责之政”;“令出而复返,方信而忽疑”;要求“略繁文而先急务,简细故而宏远猷,不以一人之毁誉为喜怒,不以一言之顺逆为行止”。嘉靖阅后龙颜大怒,将刘安逮赴锦衣卫,严刑拷讯,最后贬谪到湖南攸县做典史。当时适逢洪水,决堤数十丈,给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刘安虽是初来乍到、又是不入流的小官,却能身先士卒、率领民众抢修成功。这条堤坝,被后人称为“刘公堤”。刘安宦游多年,平时布袍疏食,处之怡然。
顾翀保境歼倭寇
顾翀(生卒年不详),字曰翔,慈城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分治南旺诸泉,至则厘革夙弊,疏浚泉源,漕运畅通,公私称便。升迁为福建参政时,正当倭寇猖獗,所至屠烧城邑。翀奉命分守福宁,以奇兵袭之,斩首百余。次年又大破之海上,民稍安。福宁是穷乡僻壤,其他官员无人到任,翀以一身保危城、歼狂寇。事闻世宗,赐金绮劳之。此前,福宁城有个怪现象:官兵住城内,却叫百姓住在城外,寇未至,皆奔窜。顾翀很生气,下令扩充旧城,让百姓全都搬进城内居住。
“姚公堤”姚梧
姚梧,字文扬,姚镆从孙。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湖广嘉鱼知县。县城濒临大江,常有水寇前来骚扰。姚梧建城墙、练兵卒,使强盗不敢入侵。又捐出自己的俸禄,筑起宾江大堤,外捍江波,内便行者,全城民众感激不尽,称之为“姚公堤”。后来,四川苗毒造反,攻掠州县,姚梧奉勅备兵叙永、泸州。下车伊始,就多方軎御,同时从行伍中提拔刘显,带兵抵抗,堵绝诸苗之要领,平定了这次叛乱。捷报传到京师,擢升福建参议。可惜莅任未期,就被弹劾去职。归去时,行囊中只有古书数箧、敝衣数袭而已。颜鲸所作《参议凤冈姚公小传》认为:昔人谓“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足概其生平矣。
“清正”秦钫
秦钫,字鸣和,别号怀庭,出身慈城望族秦氏。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仕南京太常博士,迁南京吏部郎考功。他恪守规章制度,坚持公道公正,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十余年不得升迁,生活清贫。有一年除夕,连年夜饭也吃不成了。家人借来百钱去买薪柴,却不可得,问秦钫怎么办?他笑道:“元旦突无烟,一岁中清宁,最为吉祥。”真是“威武不能屈,清贫不能移”!后来升任山东副按察使,治兵青州。此地民风彪悍,人称盗窝。但对秦钫的威名甚为忌惮,境内偷盗抢杀者顿时销踪匿影,出门在外。哪怕野营露宿都没事。因内艰离任,老百姓哭着挽留,挥涕如雨,轵车至十舍不得发。恒王也来相送,赠以古砚台,说:“你为官清廉,归田时行装又少又轻,我给你加点重量,若何?”秦钫不得已,接受了。可是打开锦盒,却发现砚下藏有百金。秦钫大惊,连砚带金一并退还。恒王愧悔,特致书谢咎。他任云南参政时,所治银场又地饶珍宝,前任们离去时无不盆满钵满满。唯有秦钫,是垂着空袋子,空手而归。
秦钫升为江西左布政使后,一切钱财往来,都交给廉能的下属处理,署名封识,不去开启,坚决做到不染一尘。当时有位杨姓御史受人嘱托,创行钱法,虽然民众抱怨使用不便,仍督责颇急。他与之商议,对方寸步不让。秦钫很生气,伉词不屈,竟连这省长大位也不要了,立马上疏请求退休。诸多同僚强烈挽留,说:“听闻朝廷已推举你为中丞矣,最近将来考察,独不能少待耶?”秦钫笑着答以“士固有志”!乃即日登舟,扬帆逝远去。他极其重视个人清操,曾说:“吾清夜自思,所不及孤竹二君子,不能食西山薇耳。”回到慈城,他也是杜门扫轨,片牍不入公府。布衣蔬食,萧然如寒士。去世时,家中贫不能具棺衾,乡亲们都为之落泪。他的事迹,载入《两浙名贤录》“清正卷”和《江西通志》“名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