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800/2024-00194
文 号: 主题分类: 科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报告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24-01-17
2023年江北区科技创新情况报告及2024年工作思路

一、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23年,江北区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紧紧围绕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系统实施“1261”科技创新计划,构建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科技指标运行稳健,一批关乎未来的重大创新平台落地,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提供了强劲科技支撑。

(一)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顶层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构建“一专班一平台四机制”工作体系,印发实施意见、专项工作方案、专班组建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召开全区推进“创新深化”专题组会议,对各街道、镇、园区重点指标运行情况进行亮灯赛绩。3个街道(镇)获得了全市创新能力30强,在“创新深化”及“315”科技创新体系星级评价中处于全市前列。梯度培育创新企业。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深入开展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新增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居全市第3,累计达到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8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全市领先。新增“北岸新锐”企业2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8家、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家。全面推进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目前全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5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8家。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项市区两级研发计划项目23项,其中市级14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申报“科创甬江”A类计划项目7项、B类计划项目技术需求66个。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举办多轮企业科技服务“讲诊会”,推进“政府引导、中介服务、企业落实”的科技创新培育模式。持续迭代浙里企业新产品研发服务应用,上线“研发决策”等5个场景,为研发主体提供上下游产业分析等共性服务,应用访问量累计突破25万次,企业新产品研发服务“一类事”成功入选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

(二)高水平搭建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出台《江北区关于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两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组建首批产业链技术专家团,两链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并落地一批两链融合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江北高新园区“东西两园”建设,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区(全市首个),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前洋数字贸易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入选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创建名单。提能升级科创平台。持续开展“一链一平台一园区”建设,探索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辐射带动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入选全市新型研发机构10强名单。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北园区投入运营。建设“全域孵化”体系。完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全链条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实施孵化器(众创空间)增量提质行动,以市场化手段开展绩效评估,推进“全域孵化”体系建设,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模式,全区众创空间孵化器达到27家,其中国家级、省级达到13家。

(三)高品质构建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厚植引育人才沃土。加快产才融合引领区建设,迭代人才新政29条,开展“131”专项引才计划,持续实施“产业教授”引育计划,新选聘“产业教授”6名,建成博士创新站12家,1人获评省“西湖友谊奖”。充分发挥“宁波人才之家”服务综合体作用。拓展科技合作网络。深化与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合作,实现校地合作大跨越,与宁波大学签订共建宁波大学创新港协议,力促文创港、创新港“两港”联动。加速融入甬江科创区,组织江北企业家赴甬江实验室、中科院材料所合作对接,形成了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中国航空学会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推广(宁波)中心。构建创新“热带雨林”。打响“科创北岸”活动品牌,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日宁波市主场活动、“数智江北·绿色未来”高层次学术交流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牙科产业合作论坛、“创领·价值”第十二届金博奖浙江区域决赛等重大活动,目前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

二、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24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扣“315”科技创新体系及全区“1588”专项行动,构建“1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型城区,推动区域总体创新能力持续向前迈进,奋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江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科技担当。

(一)工作体系

构建我区“1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即围绕争取全省“科技创新鼎”这1目标,提升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大主要指标,实施“6力”提升行动。

(二)重点工作

1.提升科创平台承载力。加快建设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助力江北省级高新园区做强,推动省级园区争先进位。加快建设前洋数字产业园和软件园,加速引育数据密集型企业和软件信息企业。鼓励有条件的街镇、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创园、产业园等,引导街道镇积极争取全市创新30强乡镇街道。

2.提升创新主体竞争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开展“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建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开展规上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

3.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力。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积极争取国家、省研发攻关计划和“科创甬江2035”关键技术等研发项目。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力争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高标准建设宁波大学创新港,积极谋划环文创港科技服务发展,实现文创港、创新港“两港”联动。深化与甬江实验室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共建分支实验室,推动浙江创智中心技术交易服务市场建设,促成创新成果批量转化落地。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绩效评价,支持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打造标杆性产业技术研究院。

5.提升创新人才支撑力。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深度融入“产才融合引领区”建设,发挥江北区人才赋能中心作用,推动中东欧青年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人才交流、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招引“海外工程师”,加快建设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博士创新站等载体。加强对创新领军者、突破者的激励,让各类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6.提升创新生态根植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政银合作担保模式。加强对上衔接,争取更多政策向江北倾斜、更多试点在江北落地。做深做优“科创北岸”科技创新品牌系列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省市重大科创赛事论坛,争取“科创中国”试点,持续加强科学普及,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