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恋型”“借款型”“投资型”……
警惕身边比亲人还“亲”的人变着花样骗老年人的钱

发布时间:2022-10-10 15:14浏览次数:

“只需要8888元就可以买断我们公司的养老床位,就算不入住也可以定期返本付息,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

“跳广场舞的张阿姨,她说认识社保局的人,再交6000元钱,以后就能拿到养老保险金了……”

近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微电影《比亲人还“亲”的人》,以近几年典型的养老诈骗案例为基础,将可能存在于老年人身边的诈骗陷阱清晰展现,提醒老年人面对身边比亲人还“亲”的陌生人,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自今年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宁波中院陆续发布不同类型的养老诈骗案例,提醒广大老年人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1.主动搭讪提出做大爷的老伴

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徐大爷(化名),在菜市场买菜时遇上一名主动搭讪打听租房的妇女傅某,由于她操一口地道的宁波本地话,徐大爷很快跟她攀谈起来。傅某主动提出和徐大爷做老伴,徐大爷见其“真诚主动”,当天就把傅某带回了家。简单帮徐大爷收拾住处后,傅某便以补缴社保还差4万元为由开始哭诉,信以为真的徐大爷便答应与其一同前往银行取钱给她。当天午饭后,傅某以出门溜达为由逃之夭夭。徐大爷回过神发现被骗,在子女的陪同下报了警。几个月后,傅某被抓获归案,而徐大爷被骗走的4万元,早已被傅某用于赌博、租房等,挥霍一空。

2.舞蹈老师向老年学员借款

李某在余姚市涉老机构任职,主要教老年人舞蹈。然而,表面生活健康的李某沉迷网络赌博,花光了所有积蓄,为筹集赌资,李某便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学员。李某借用外贸公司资金周转、新房装修、店面续租等借口,向老年学员借款,并保证几个月就能还款。由于李某工作经验丰富,在同事、学生间的口碑良好,部分老人同意了李某的借款请求,甚至有些都没有要求其出具借条。一开始李某还会支付利息,但渐渐李某便不回消息,到最后干脆玩失踪。经过四处打听,老人们才发现李某已负债累累,而其所说的借款理由多为捏造。大家了解到,有20多名老人被骗了300多万元,而且大多是60岁—70岁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有78岁,借款金额最高的达185万元!

3.“上校团长”拉六旬老板投资保健品

老陈年近70岁,在宁海经商多年。老陈的妻子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李某。李某自称是上校团长,正处于带薪休假期,之后还吹嘘自己“马上要转业到宁波市××局上任副局长”。老陈夫妇对其十分信任。随后李某找到老陈,开始忽悠投资项目,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带老陈一起投资保健品赚钱,自己出资50万元,老陈出资50万元,一个月内就能翻倍赚钱并归还本金,并向老陈展示了投资产品鱼肝油。出于信任以及巨额回报的诱惑,老陈马上将50万元汇入李某指定的银行账户。当天李某还向老陈出具了借条。然而,到了约定的还款期限,李某却迟迟没有声响。如梦初醒的老陈这才对李某身份产生了怀疑,后经核实,发现团长身份、投资保健品项目都是李某虚构的。李某被抓获归案后,经调查老陈投资的钱早已被李某挥霍一空,李某非但不是团长,还是一名盗窃惯犯。李某被抓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共退赔老陈19万元。

4.大妈明知故犯通过宣传发展“下线”

50多岁的陈大妈经人介绍加入了一个名为“扶贫保险”的消息群,据群内的“老师”介绍,该项目只要交1800元“会员费”,就能成为国家扶贫对象,可获得60年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半年后就有3万元的回报,后期可以拿2000万元的分红,平常更有出境旅游等福利。除此之外,发展“下线”参与该项目还可获得200元-900元不等“奖励费”。面对高额利润诱惑,陈大妈不仅报名参加,还积极向自己周边的亲戚、朋友宣传推介该项目,甚至还组建了一个消息群,平常在群内转发一些宣传资料。但是,随着对业务了解的深入以及网络上的反诈宣传,陈大妈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但在高额“奖励费”的诱惑下,陈大妈不但没有罢手,反而变本加厉,通过宣传发展“下线”,共计获利7000余元。后来随着陈大妈的“上线”因涉嫌诈骗罪被抓获,陈大妈及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也纷纷落网。经法院查明,被告人陈某、林某等5人共骗取30余名被害人4.4万余元。

5.轻信涉老广告累计购买了11万元药品

曹女士的父亲年逾古稀,空闲之时常常看电视打发时间。一天曹大爷在电视上看见一则广告,称河北某地销售的药品有治疗“老慢病”的功效,并拨打了热线电话。自此之后,该公司一名自称小李的业务代表频繁来电与曹大爷嘘寒问暖,再趁机推销公司的药品,更是在套取曹大爷的住址后通过快递寄来了大量宣传册和音频播放器,将其销售的药品宣传为治疗老慢病的第一品牌。在小李密集推销的轰炸之下,曹大爷购买了部分药品试用,服用之后竟觉得“精神大振”!自此曹大爷便对这些药物的“神效”深信不疑,直到被家人发现,曹大爷已经累计购买了11万余元的药品。经工作人员查询确认,这些药品全部都是市面上常见的壮阳补肾中成药品,曹大爷的购买价格却是市场价的三到五倍!

法官提醒广大老年朋友:

一、谨慎对待突如其来的“热心人”“老伴”,守住自己的“养老钱”,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存折、银行卡、身份证等物品,不泄露自己的密码等个人信息。

二、当有人来借钱时,应当多询问一下借款用途,多了解一下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子女也应当多关心老人,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资金往来多问一句,提高老年人的防骗识骗能力。

三、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陌生人推荐的所谓的“低投入、高回报”投资项目,平常要加强防骗知识的学习,了解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信息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