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北岸丨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宁渔第八期

发布时间:2021-07-05 15:34浏览次数:

口述人:马璜生    浙江海宁人,原北站站长办公室主任

宁波老北站,最鼎盛的时期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那时,总计有 1000 多名职工,以及四五百名装卸工人,共同维护着这个宁波北赫赫有名的“钢铁巨人”。新(压赛堰货场)老(北站货场)北站共计有 19 条转运线路,沿线服务着宁波市内三四十家中、大型企业。北站货场内的 12 条长短铁轨、8 个大型仓库,沿江沿路,成为宁波那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在那段最好的时光,无数毕业生、无数军转干部带着热忱,来到这里,共同见证了这个最好的北站。

1984 年,我退伍转业来到了货运北站。那是我最好的年华,那也是最好的北站。从 1958 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北站货场在宁波大市的水路转运、公铁联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当时已经成为宁波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宁波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数十家大企业物资来往的生命线。宁波的经济,曾经深度依赖炼钢厂、发电厂等重工业。因此,每天运到宁波的煤和焦炭、黄沙等生产物资,数以万吨计。那时,汽车公路运输远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以这些重要物资,全部要靠火车运进运出,而全宁波的火车货运核心,就在货运北站。每天的车皮量至少一二百张,多的时候有三四百张。一个车皮,普遍运载四五十吨的货物,这就是当时北站的运营情况。鼎盛时期,北站的龙门吊数量达到了 7 台,小的链条吊、轮胎吊等吊机更是有几十台之多,再加上周边下白沙码头的水陆转运和公铁联运,北站货场两个作业场和铁路专用线的网状布局,使江北的货物运输枢纽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可取代。更重要的是,北站连接着当时宁波地区七县一市的物流交通,除了国内的货物,还有数不胜数的国外进出口物资,都是通过北站,进行着三区、四路的运输。在这个背景下,北站所有员工的工作压力可以说非常大。这种压力,既是难题,也是一种动力。尤其是对当时我们这些北站的管理人员来说。伴随着每天火车的进出,那么大的车流量,那么大的货运量,我们总觉得有一副重担压在身上。但有一天,当我轮休时因为个人事务来到北站,以另一个角度、另一种心态从办公楼望向整个货场时,心里的震撼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时天边,火红的太阳正升到正中,北站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在巨大的望不到边的货场里,每一条铁轨上、每一架吊机下,都是装满了货物的火车车皮。吊机升降、工人搬运、车辆装载运输 ……北站在我眼里,就像一个结构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齿轮都恰到好处、彼此连动运转着:他们是火车司机、吊车司机、货运司机、行车员、运车员、值班员、调车员、装卸工人 …… 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看起来渺小却又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北站才能像这样挥出强而有力的巨人的手臂,真真切切地参与到整个宁波的建设中去。那时,我才想起退伍时家人问我的话:“退伍转业去宁波北站,是不是一个好工作?”当时我没有回答,我不知道答案。但当看到这一切时,我的回答是:“来到北站,我很自豪。”

虽然我在北站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年不到,但对这片土地,我有着深沉的热爱。现在,我长居海宁老家,但只要回宁波,总会去老北站走上一走。从 2010 年开始拆除转移,如今北站货场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宽阔的场地、跨越了一整个时代的黄砖瓦房、依旧偶尔摇晃的巨大吊钩、巨大而又空荡的仓库,还有形单影只伫立着的最后一个龙门吊,连拆除的铁轨也只留下了一根又一根的枕木。但眼里,总能依稀看见旧时火车残缺的身影,耳边,时时响起的是高亢的汽笛声 …… 不论对我们这些老员工,还是对普通的宁波市民而言,北站,都有它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交通运输网开始不断完善和改革,更为先进的运输系统出现,也注定了铁路货运时代的没落。我老了,铁路货运最好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但我常常很害怕人们忘记这样一段宝贵的历史,因为我们都是宁波快速发展的见证者,老北站也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如果北站停摆一天,就会是震惊浙江的“大新闻”。所以,当我听说宁波文创港今年就要动工,北站更是核心区块之一,而第一座改造的楼就是北站的站长楼时,我的心中,全是高兴和期待。也许,老北站的责任和使命,还在继续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信息来源: 宁波市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