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24/2021-45661
文件字号: 北区教办〔2021〕2号 主题分类: 教育
服务对象: 无特定对象,无特定对象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区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1-03-15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江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做好2021年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将《2021年江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制订好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于3月 31日前通过云共享(教育局局机关\普教科\德育工作\2021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命名:2021+学校名称))上传。联系人:吴科斌,联系电话:637570。


附件:2021年江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1年3月15日

附件:

2021年江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2021 年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机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六大育人途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和水平。结合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注重价值引领,创新工作机制,从而培育懂责任、有理想、会创新、善实践的江北新时代好少年。

一、加强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我向党旗敬个礼”“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引导学生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2.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配齐用好德育学科教师,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用好《道德与法治》等统编教材。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结合区情和学校地方特点整合形成德育校本教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开展仪式礼仪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组织各校师生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积极参与宁波市“建党百年·德育新智慧”德育实践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总结德育实践创新案例和成果。

3.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把新时代新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青年宣讲、“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现场教学基地,利用市、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春泥计划”、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红色主题研学旅行等活动。推进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校园特色品位。推荐区域内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全国、省、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文明校园创建层次和质量,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回头看”。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打造一系列使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校园文化符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推动校训、校歌文化普及深入。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5.提升德育管理队伍专业能力,注重综合成长。强化大德育观念,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政教主任、中学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平台,促进队伍成员成长成名,为选全员育人提供师资保障。

6.发挥名优班主任作用,完善班主任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的作用,名班主任工作室活动定时、定点、定人举行,有实效有影响有成果。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辐射作用,组建区新秀班主任研修班,制定培训计划,通过理论、实践、随班考察等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青年班主任能力,完善班主任梯队建设。做好新一届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的推选和评选工作。

三、加强心育工作,提升心育专业化水平

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好《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建立健全“全面筛查、发现问题、分析研判、对策建议、预防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各中小学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 2 课时。开展针对家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亲子辅导活动。加快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健康副校长”作用,构建医教协同的心理科普与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实施以体育活动为手段的心理干预,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配备。各校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配备心理教师,形成工作团队和业务梯队。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总站宁波分站,加强对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的督导,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工作实效。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队伍发展机制,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基础、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辅助、骨干教师为引领、管理队伍为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四、推广德育品牌活动,丰富德育实践渠道

9.深化社团活动,推进校园文化繁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丰富、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积极鼓励引导学校开发快乐社团课程,通过社团课程化、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认真组织好“六一”“七一”和“十一”等节庆期间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0.打造慈孝德育品牌,深入开展北岸研学旅行。以《游学慈孝江北》《北岸·研学去哪儿》为载体,上好校内、校外两节课。根据研学精品线路推荐,建立“精品线路+基地(营地)+学校”的研学共同体,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研学课程。结合慈孝德育品牌,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实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好中小学德育课。鼓励各校探索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推动红色文化研学行。以黑板报、网站、微信公众号、升旗仪式等为平台,宣传孝德事迹,开展孝德之星评选等。

五、构建全域育人网络,整合社会德育资源

11.探索家校合作新机制,构筑数字家校新体系。迎合数字化改革浪潮,创新数字家校新途径、新模式、新体系。完善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和机制,探索家长会、家长会开放日、家访等家校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完善班级家委会参与班级民主管理机制,形成班主任、家长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汇编优秀家校共育论文、案例和家长家教经验专题书籍,树立和表彰优秀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和事迹。各学校应着力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着力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12.做好法治教育,培养懂法守法小公民。联同区公安、检察院、法院等专业资源,通过讲座、资料宣传、知识竞赛、团体活动课等形式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普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英雄烈士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国防教育法等。开展“模拟法庭”“我当小交警”等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法治实践活动。

13.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长效保质。全面开展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切实保障民生需求。完善校内托管服务学校主题、成本分担、安全管理等工作机制,同步推广“快乐社团”等社会化课后服务模式,构建江北特色、立体化高质量的校内课后服务体系。提升校内托管服务的民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14.广泛开展阅读指导推广活动。贯彻落实《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推进师生阅读、亲子阅读,引领“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阅读指导工作机制,定期公布学生阅读基础书目和分类推荐书目,开展针对乡村学校学生的阅读指导、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