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北岸丨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宁渔第九期
口述人:赵关华 浙江象山人 原北站起重吊机司机
在老北站56 年的历史中,曾给市民留下过两大印象。其一,自投入使用后,铁路北站货场在水路转运、公铁联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北站运输货品,将各种重要物资运往全国。其二,却是它和铁路带来的分割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北站已成为江北区的中心地带,尤其是北站货场两个作业场(人民路和压赛堰作业场)和各铁路专用线,以网状的轨道布局肢解了江北的地块,严重分割了城区,制约了江北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这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助推宁波经济发展的“巨人”,也是在过去20 年里影响民生和城市建设的“怪物”。这样一个一体两面的矛盾综合体,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老北站的不平凡。
宁波北站曾经的辉煌,是时代的必然。社会发展,如今更加先进的运输系统,代替北站成为时代的新宠儿。但是如果你踏上北站货场这块土地,会觉得它仍然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巨人”。虽然现在的北站只剩下一些标语、路牌、仓库、矮房等,但看着那一架遗留的龙门吊,还是能想象出它曾经的鼎盛景象。哪怕十年前,压赛堰货场(北站新场)的货运火车还经常在环城北路的道口上进行调车作业,白天和晚上各有十次左右,每次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这很影响环城北路的交通,却也是鼎盛辉煌的余光……而在两三十年前,北站的风采只能用“一时无两”来形容了:它是浙东沿海最重要的货运集散地,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之一”用来作补充词,它相貌平平,却绝不平凡。而我,则是其中一名平凡的吊车司机,1979 年正式来到老北站工作。
刚来时,开的是“小小的”柴油吊机车组。工作的第一天,我就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货真是多得不得了!”多到什么地步?从上班到下班,基本上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就连吃饭时间都相当紧张。当时我们的班组是两个人一组,白班十个小时,夜班十四个小时。一个月光是装、卸,每个人的作业量就能做到两万多吨。但是这两万多吨,跟北站整体的运输量相比,却又只是九牛一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甚至无法想象,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货场内的货物越来越少,一箱箱运进仓库,终于能喘口气时,一眨眼的工夫,新来的火车又将货物重新堆满了货场……这个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不论是对我们的身体,还是心理。我们能做的,只有永不停歇地操纵吊机的档位和摇杆;脑子里想的,只有马不停蹄地吊起一个个箱子然后放下…… 货物是运不完的,但一旦我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后续的火车班次就全部会受到影响。再往远了说,亟待物资用于生产的企业工厂,也会心急如焚。当时有一句话再贴切不过:铁路就是全国人民的大动脉。要是这条大动脉断掉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就有一定难度了。而我们每一个工人,都是这条线上的螺丝钉,死死地钉住这条线,保障它的安全。这种安全,有的时候,甚至会以付出生命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