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798/2021-49681
文 号: 北区政办发〔2021〕35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1-11-18
相关规划: 点击前往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商务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现将《宁波市江北区商务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7日

宁波市江北区商务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商务经济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助力我市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投资合作示范城市,在商务经济领域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作出江北贡献,根据《宁波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等,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江北区着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惠民生,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巩固提升、消费规模稳步增长、商贸流通设施逐步完善。到 2020 年底,全区商务经济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对外贸易领跑全市,跨境电商发展成绩突出。江北区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落实稳外贸系列政策,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外贸目标,跨境电商成为江北产业发展新亮点。

对外合作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内外产销链逐步畅通。江北区主动融入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创立中国(宁波)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成功获评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试点示范项目,绿地(宁波)全球商品贸易港正式启动。

消费规模增速位列全市前茅,国内大循环释放新热点。江北区大力完善全区商贸流通环境,持续优化商贸载体空间布局,居民消费不断提升,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特色商圈建设优化消费供给,老外滩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但同时,对照全市商务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江北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出口产品结构有待提升,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二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偏少,主要集中在纺织服饰、金属和塑料制品等领域;三是“一带一路”地区对外投资拓展乏力,中东欧市场空间有限,产业互补性不高;四是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增强,商圈同质化明显,区域分布不够均衡。

(二)面临形势

疫情后国际大循环面临深刻调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引发供应链、产业链风险。但同时,区域性的多边及双边组织影响力正在上升,推动区域内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便捷流动。对此,江北区应在稳固欧美传统市场、深挖中东欧市场潜力的同时,引导调整贸易投资方向,扩大面向日韩等亚太地区的合作。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加速发展。对此,江北区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新业态,实现贸易内容和贸易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国际投资合作走向高端化和知识密集化。

畅通国内大循环成为新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正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对此,江北区应加快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提振内需流通消费。

浙江省谋划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浙江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宁波将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对此,江北区要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使命,在商务经济领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抓手、重大举措、重大项目落地,促进形成一批“可示范、可推广”“有突破、有创新”的实践范例和硬核成果。

宁波进入新一轮重大战略发展期。“十四五”时期,宁波将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积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对此,江北区应依托宁波开放之势、平台之机,围绕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推进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贸易投资合作,加快贸易投资与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相融合,提升全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能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正从投资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型,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此,江北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既要积极调整外贸结构,主动扩大进口,吸引外商投资,更要大力提升内贸流通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把握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特色化消费趋势,适应人民消费升级,繁荣区域消费市场。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总目标、“五化联动、五区共建”总路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布局理念,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提振发展消费新业态全力激活内需,加快新型国际贸易格局建设,全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促进多边合作双向投资,通过“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使江北区成为全市国际消费品质引领区和服务贸易发展集聚区,在商务经济领域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作出江北贡献。

(二)基本原则

立足全局,服务全市重大战略。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自贸区扩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坚持全球合作,践行区域协同,立足产业禀赋,借力体制创新,以“小联合、大联动”推动江北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在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持续提升江北商务经济极核功能和辐射力。

开放发展,对内对外双向循环。聚焦江北区建设“汇聚包容的开放之城”,坚持把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立足宁波北门户区位优势,持续完善区域综合性节点功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互促,大力提升国际链接水平,拓展做实战略腹地,打造宁波对内对外开放高地。

数字赋能,联动产业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诉求,积极参与“数字宁波”、“数字江北”建设,抓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个关键点,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挖掘商贸流通内生动力,持续培育外贸新优势,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高能级现代化产业体系。

服务民生,创造绿色美好生活。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不断创造新产品、推广新服务、搭建新平台、鼓励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江北区商务经济供给多元、结构优化、能级提升,基本形成国际消费高端引领、服务贸易高效赋能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在宁波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投资合作示范城市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具体目标是:

商业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国际消费引领效应更加凸显,基本形成综合型商圈、特色商业街区、15分钟便民圈联动发展的现代城市商圈体系,消费场景、消费模式、消费名片、消费活动、消费环境全面突破,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成为宁波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战场。网络零售额达到300亿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市典范。

对外贸易规模保持持续平稳增长。对外贸易规模保持持续平稳增长。到202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2020年为1.825‰)、全市(2020年为5.99%)份额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进出口额超1亿美元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进一步增多,港航物流、金融保险、高端专业服务、科技与信息服务、文旅康体竞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稳步提升,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长三角重要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创新中心。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累计备案(核准)投资有较快发展,再上新台阶,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输出附加值持续提升。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国内大企业全球总部、国内外企业功能性总部。

三、主要任务

(一)提振与国际消费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

围绕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消费供给水平,创新推进多层级消费商圈建设,营造全域全天候消费氛围,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畅通江北商务经济内循环,使江北成为宁波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战场、展示厅、风向标。

1.着力提升多元化消费供给水平

主动顺应居民和产业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和新型消费,加快创新技术集成应用,形成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消费贡献度、业态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和群众满意度。

激发新型都市消费需求。丰富消费供给,大力培育夜间消费、数字消费、康养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点。聚焦国际进口商品消费,建设国际范、开放型消费平台和场景,差异化吸引国际知名品牌首店入驻,争取打造全市首个城市免税商店,探索开展小额“即买即退”试点,支持创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创建数字生活新服务,有序发展数字学习、数字出行、数字健康、数字购物、数字娱乐等“互联网+服务”新业态。转型消费模式,探索无接触式新零售消费场景。

巩固发展产业电商消费。大力发展国内电商市场,积极开展数字商务示范企业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生产制造、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生活服务等行业领域垂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优化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一批物联可视、全链可溯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

大力发展文旅体融合消费。增强文化消费供给,鼓励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创作、消费、发行。推动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区、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慈城5A级景区创建,推出一批商旅融合特色专线。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在文创港、老外滩、大剧院及商业综合体等布局一批商文联动消费项目。积极发展赛事、会展、节庆等重大活动,推动体育设施免费或低价开放。规划布局国际化休闲康养产业,形成集健康保险、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康养消费产业链。

2.创新推进多层级消费圈建设

以甬江、姚江滨水带以及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脉络,高起点建设滨江活力消费带、产业消费赋能区和生态休旅体验区,差异化推进区级核心商圈、区域商业中心、重点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布局,构建层级分明、跨界融合、模式创新的江北新型消费圈。

 

江北区“一带两片区”新型消费商圈空间布局示意图

滨江活力消费带。以老外滩商圈和文创港商圈为引领,以湾头商圈和万达商圈为支撑,以姚江新城商圈为拓展,打造“滨江活力消费带”。老外滩商圈突出国际消费、夜间消费和时尚消费,成为宁波最国际“人文交流窗”、最靓“网红打卡地”和最火“夜间经济圈”。文创港商圈突出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成为全市品质生活体验区和青年消费首选地。万达商圈和湾头商圈突出生活服务新消费,以万象城和SAM会员店优质消费首选地为核心,打造“慢生活”文化休闲新空间。规划布局姚江新城(核心启动区)商圈,探索布局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休闲(街)区,成为姚江新城聚势、聚力、聚人气的新引擎。

打造产业消费赋能区。大力发展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推进以内循环为主的都市工业消费。扶持培育一批国内外著名电商平台、物流商、支付商、供应链服务商,鼓励投资金融、创业孵化等机构团队参与建设电商生态圈。建设新零售产业孵化器,为创业团队提供技术研发软硬件、各种应用场景、项目路演、资源对接、融资服务支持。鼓励前洋经济开发区培育和吸引一批直播机构、MCN机构,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培养一批网红主播,重点围绕工业品直播打造千亿级直播经济新集群。

谋划文旅融合消费区。谋划建设慈城商圈,依托4号线地铁站点枢纽和文旅资源禀赋,整合开发慈城特色小镇、山体度假、主题公园等产业,建设配套特色板块,以民权路为核心打造国潮文化特色街区、骢马河国风文化生活街区和城南旧事街区。优化开发保国寺—荪湖商圈,以保国寺禅文化、匠心精神和荪湖智力运动为特色,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体育休闲等消费形态,加快推进灵山慈水匠心田园项目和百联奥特莱斯大型商业项目。积极发展云湖村、毛岙村、鞍山村、灵山村、达人村、巴蜀村等文化农旅融合消费特色村。

建设15分钟便民商贸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国际社区建设,推出一批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示范项目, 鼓励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多类型邻里中心,完善社区就近早餐、买菜、理发、购药、缝补、维修等缺位业态,积极引入24小时便利店、再生资源回收等新型设施,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家政、体育等其他生活服务。鼓励开放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等动态化消费场所,组织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促进假日消费。

大力发展智慧商务。以来福士和老外滩步行街为样板,积极推进智慧商区(圈)和智慧商街建设,重点推动老外滩步行街打造国家级智慧商街。强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在商务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支持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商业信息数据库、客流分析平台、慢行导视系统、移动支付等场景应用,形成一批宁波智慧城市“新地标”。推动市场商务活动与政府监管服务深化融合,实现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信息、服务、监管有效对接。

3.全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

围绕“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加快区内农贸、批发、家居建材、二手车交易等专业市场综合整治和转型提升。积极引进长三角龙头商贸物流企业,鼓励建设辐射宁波都市圈的冷链物流中心。支持专业市场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带动物流、仓储、配送、金融、监管、结算等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鲜活农产品和冷链配送检验检疫,争创全国示范。积极落实扩大成品油市场准入,加强成品油流通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合理规划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扩大成品油市场消费。

(二)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结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扩大进口贸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巩固货物贸易优势,在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展示江北特色和亮点。

1.巩固提升货物贸易优势

深入实施“优进优出”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现代贸易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重点扩大汽车电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争创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和技术创新,注重研发、技术、质量、品牌、专利、标准和服务等软实力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并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名牌,建立自有品牌设计、营销、推广中心。

大力发展进口贸易。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大宗商品行业供应链平台,集聚吸引国内外大宗贸易主体、知名贸易商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扩大大宗商品进口。利用进博会、中东欧博览会等战略平台,打造优质进口商品集聚区,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等生产性优质商品和母婴用品、消费电子等生活性优质商品进口,争取免税消费渠道落地试点。拓展海外直邮、海外品牌直供渠道,高水平建设全球绿地贸易港。

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巩固提升欧美市场,扩大与日韩在先进制造、人文旅游等交流合作,拓展中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依托广交会、中东欧博览会等平台,支持产业抱团参展。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鼓励在境外建设一批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和备件基地,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推进搭建联合国采购平台,拓展国际组织公共采购业务。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加快构建国内营销网络,支持日用消费品企业积极对接国内消费中心城市,利用商超、社区、步行街、购物中心、商贸综合体等线下渠道和网络直播带货、电子商务平台等线上渠道拓展国内销售能力。支持工贸一体企业围绕供应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与品牌电商深度合作开展C2M等直销化、定制化业务。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

2.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新型业态

顺应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融合创新模式,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强跨境电商。依托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平台,建立上下游供应链深度融合的B2C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积极推广“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共享开放自营海外仓。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扶持力度,构建集平台、物流、支付、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赋能中心。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争取“网购保税+线下自提”试点,促进跨境电商企业设立线下体验店。

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依托北岸财富、老外滩、文创港和前洋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港航服务企业,建设港航服务业集聚区。鼓励智能制造与服务贸易双轮驱动,发展以物联网、5G、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贸易,拓展以软件信息和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发展以法律金融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进宁波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建设,聚焦国际贸易细分品类集货和集采,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贸易服务桥头堡。

培育发展数字贸易。依托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电商物流园区和姚江北岸拓展区,构建宁波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引进全球领先的数字贸易平台,提供海外推介、信息服务、版权服务、项目对接等功能。支持跨境企业建设国际配送平台、境外综合运营中心和跨境贸易数据中心,发展“跨境电商+大数据”,探索数字资源交易。提升服务外包和技术贸易数字化业务占比,深化数字技术在商贸企业运营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开放经济协同体系

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发扬海纳百川的外滩文化,传承慈孝守信的商帮传统,笑迎八方来客、喜纳天下英才,加快对内对外开放迭代升级,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扩大江北“朋友圈”。

1.推动投资与贸易深度融合

依托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可复制推广的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形成宁波建设国际投资合作示范城市的江北经验。

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外资水平。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发展重点和江北区“642”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目标,面向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引进优质项目团队。依托“侨梦苑”、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江北制造企业扩大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加快高端专业服务外资引入。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国际高端专业服务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采购结算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依托文创港、音乐港、奥体中心、慈城等载体,争取落地一批创意设计、演艺音乐、体育康养等领域的大型国际项目。

2.不断创新对外合作模式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布局、嫁接创新资源为目标推动企业“走出去”,持续提升江北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资源配置水平。

全面优化对外合作布局。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开展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绿地投资、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行业标准制订等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境外工程承包,推动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便利化。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境外经贸合作区,联动中小企业组建海外企业联盟。

积极嫁接全球创新资源。探索双向离岸创业模式,建立“离岸研发、就地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在江北设立研发中心、开放式实验室、产业研究院、转移中心等机构。优化人才政策设计,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或设计工作室。

3.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

以宁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为契机,立足江北产业优势、人文资源和陆港基础,积极推进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经贸人文交流往来,打造宁波北部陆港开放枢纽。高水平创建中意产业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宁波)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桥头堡作用,打造中国—中东欧留学生创业大赛及中国—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孵化中心。支持中国—中东欧农促会宁波联络处推广中东欧商品。深化“一带一路”供应链合作,谋划建设宁波铁路货运北站陆路口岸,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构建“中欧班列+保税+跨境电商”的铁路枢纽模式。

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挖掘保国寺、老外滩、句章古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内涵,打造宁波“海丝文化”展示中心。推进江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体领域双边合作,争取大型展览、赛事、会议、论坛等活动在两地举办,争取设计研发总部、创新创业平台、专业俱乐部、高端创新人才在江北落户。以慈城古镇为依托,探索建设中国—中东欧文化特色小镇合作平台。

4.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

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和设施互联互通两大抓手,着力创新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扩大区域开放,畅通区域循环,形成江北商务经济新的增长极。

精准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深入分析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浙江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等发展机遇,强化产业协作,开展精准对接,促进内引外联,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系统与终端等产业数字化软件系统,数字技术服务、康养服务等高端服务领域,实现“补链”和“强链”并举。

深入开展区域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依托沪嘉甬铁路对接上海1小时城际交通圈,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5G设施和工业互联网体系,构建商务经济数据共享平台。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谋划建设1至2家协作医院、重点专科或专病中心、老年疗养院等医疗康养服务机构,探索开展医生流动挂职实训。

不断创新区域交流合作机制。依托江北接轨上海工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商务部门、商会协会等交流合作。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商务系统开展干部挂职锻炼,积极吸取各地商务经济发展经验,扩大江北“朋友圈”。依托工商联等机构组织加强与长三角各地企业家协会、商会、高端智库等功能机构对接互动,拓宽资本和智力对接渠道。

5.探索推进与日本、韩国合作

抓住中日韩自贸区协议加速推进的机遇和“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资源,争取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积极谋划与日本、韩国的三方合作,打造“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

推进三地产业技术合作。积极争取与日韩开展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疗领域合作,推动建立创新型产业联盟,打造跨国产业园区。利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学科研优势和韩国、日本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资源循环、环境气候、节能减排、海洋生物及深海基础科学等海洋科学的技术和产能合作。

打造现代服务业融合中心。推动现代物流合作,建设综合物流基地、快递物流基地或冷链物流基地。强化医疗健康合作,共同打造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交流,深化教育合作和培训合作。强化文化旅游交流,吸引日韩知名文旅企业参与江北文旅项目,共同打造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地标性项目。

(四)建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企业梯队和品牌矩阵

发挥企业在商务经济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壮大贸易型、供应链服务型、国际化企业群体,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品牌价值,强化龙头企业引导力,激活中小企业创新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链接力的企业梯队与品牌矩阵。

1.培育多层次企业主体

分级分类培育一批贸易型企业。发展一批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单一或综合贸易功能总部型、龙头型、综合型高能级贸易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贸易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和物流服务网络。支持各类“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做大做强服务贸易主体,集聚一批服务贸易总部型企业,促进在岸离岸业务融合发展。

差异化扩充一批供应链服务企业。以“链主”企业为主体,大力招引上下游“链属”企业。培养一批平台型智慧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打造集研发设计、进出口服务、展示体验、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供应链平台。积极吸引企业研发中心和区块链大数据公司落户,打造以“云服务”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供应链孵化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属性强、服务效率高的中小流通企业。

多渠道引进一批国际化企业主体。发挥甬商总会、甬港联谊会等商协会和驻外机构、海外企业、“走出去”服务联盟等组织作用,强化贸易促进、投资咨询、会议展览、法律仲裁、信息交流等领域合作。鼓励科技招商,加快集聚各类知名跨国创新主体,完善跨国公司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引导布局贸易、研发、物流和结算等全球营运功能。

2.强化自主品牌培育

加强老字号挖掘保护,鼓励开设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快闪店,培育老字号新零售集聚区。挖掘国货品牌,遴选一批代表江北文化特色和制造水平、具有优良品质和创意设计的伴手礼。深入贯彻“质量强区”战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通行体系认证,搭建自主品牌国际化展示平台,重点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等领域培育一批先进制造国际品牌、外贸自主知名品牌。加大品牌扶持政策力度,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活动,引进一批第三方品牌服务专业机构。

(五)打造包容开放支撑有力的商务经济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提升商务环境市场化、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审慎包容监管体系,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活跃的营商环境。

1.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强化与自贸区联动发展,探索扩大航运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等领域市场准入。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将“单一窗口”覆盖至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模式,争取设置铁路货运北站跨境前置仓。提升口岸便利化程度,建立针对高价值、高时效货物进口快速通关需求的绿色通道。探索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措施,争取海关总署优惠政策和业务试点。

2.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过程监管体系。建立诚信分类监管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建设一批覆盖线上线下企业的示范型信用信息平台,培育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互联,健全行政管理信息和产业上下游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创新政府监管体系

建立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试错机制,实行负面清单和审慎包容的监管政策,鼓励企业在试点示范中逐步探索规范相关领域产品、服务及安全标准。强化商务安全保障,优化新兴产业风险防控机制。贯彻落实贸易摩擦“四体联动”应对工作机制,及时开展贸易救济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贯彻落实主要领导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制度,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

(二)优化政策配套

建立系统性商务经济政策促进体系,提高政策协调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争取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政策先行先试。加强空间规划与重点商业发展片区、商业网点的规划衔接,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对重点项目落实绿色通道制度,争取相关部门对选址、用地、融资、财政支持等优先安排。完善商务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适应数字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的统计方法。

(三)完善金融支撑

培育发展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推广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借款、贷款、贸易融资、结算、支付等创新业务。强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持续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推广海关税收保证金保险业务。用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支持开展银行保理、订单融资等业务,加快开展外贸贷、供应链贷款等金融创新。

(四)提升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甬江引才工程”“资本引才计划”“北岸精英”等人才计划,拓宽国内外专业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培养体系,重点加强对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供应链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和人才发现选拔、评价使用、保障激励制度,大力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和创造力。

(五)强化规划落实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与上位规划衔接协调,强化与本区域同级规划的统筹管理。依照规划分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保障落实。加强依规(划)行政的监督检查,依据规划出台和调整重大政策。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国内外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调整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