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798/2021-53303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服务对象: 无特定对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1-10-29
规划原文: 点击前往
规划解读:《宁波市江北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宁波市江北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我局高度重视,于20193月就启动了前期研究,至目前已经通过了意见征集、专家评审及文本修改工作。现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简单汇报如下

一、编制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实施本次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编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推动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坚持强优势、破难题、补短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式,系统提升治水、治气、治土、清废、降碳和生态保护水平,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风险,全面建设天蓝地净水清田洁的优美生态环境,当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模范生,为建设“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提供绿色生态支撑。

二、编制过程

2019年:3月,启动《规划》及其前期思路的研究。

12月底,完成了前期思路研究报告。

20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

11月,区人大专题听取我局关于《规划》总体情况的汇报。

12月,我局向区政府分管领导专题汇报《规划》的主要内容。

2021年:3月,规划编制组根据国家、省、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成果、江北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及江北区各部门的十四五规划阶段性成果,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625日,我局召开了《规划》评审会。专家组认为:《规划》目标定位及指标设置总体合理,重点任务全面,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江北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7月,我局收到了相关级部门关于《规划》的书面反馈意见20其中采纳12条、不采纳8条。部分意见未采纳的主要原因是要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及重点项目保持一致。

、基本框架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总体结构大体分为工作回顾、形势分析、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个章节。

(一)规划目标

2025年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努力成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为2035年新时代美丽江北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2035年远景目标:全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绿色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绿色成为江北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二)主要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市规划指标体系,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14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7项,涵盖环境质量、总量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土壤与固废管理、生态保护四大方面。

在指标目标设置上,充分尊重现状及历史变化趋势,考虑了2020年基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特殊性,以上级规划要求为指导,兼顾江北区实际。

(三)重点任务及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规划”共谋划了大工作任务:

1.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三线一单为基础,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化都市工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广绿色低碳制造模式,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新能源使用比例,推进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低碳改造和示范建设

2.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夏季臭氧污染等问题,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着手,统筹做好秸秆焚烧、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

3.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控源”“增容”两手发力,推进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三水统筹”,按照水系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施策,精准保护,逐步实现水环境由“净”到“美”的提升。

4. 切实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治理,突出抓好土壤污染“防、控、治”,更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保障“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5.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统筹推进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管理,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6.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对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 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整体智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显著成效,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有效建立。到2025年,政府治理、企业自治、社会调节实现良性互动,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