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遗址

发布时间:2020-07-25 16:44浏览次数:

  孝子井
  慈湖南岸,浮碧山下,相传为董孝子亲手开凿。

孝子井
·董秉纯
曲巷小桥西,何年旧井低。
水微龟出曝,市近鸭争栖。
古篆眠荒草,残砖褪碧泥。
若非纯孝泽,谁复话前题?

  【注释】①旧井低:古井坐落在小山坳,井口与周围农田平。②水微:指井水幽暗。③古篆:井旁原有篆书“汉董黯孝子之井”六字,今毁。
  张孝子祠
  县治西南,祀唐孝子张无择。宋嘉定十四年(1221)立。

张孝子祠
·杨江
中散余风百世师,纲常一柱与天支。
醴泉芝草有奇应,孝子忠臣无异词。
祀典尊崇香火古,汗青光耀日星垂。
慈乌夜夜啼声急,似向乡人唤秉彝。

  【注释】①中散: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张无择品行高洁,辞官庐墓,有嵇康遗风。②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故称。③秉彝:持执常道。
  慈湖
  慈湖是唐代慈溪首任县令房琯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下令开挖的,用以灌溉农田。
  慈湖又名阚湖、德润湖、普济湖,都与阚泽有关。《三国演义》有一段精彩故事,叫“阚泽献诈降书”。史书记载的阚泽是三国时吴国大臣,隐居慈湖以北。阚泽字德润,《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为纪念阚泽,慈湖又名德润湖。后来阚泽舍宅为寺,名普济寺,于是慈湖又名普济湖。德润湖和普济湖,前者体现儒家精神,后者透出佛教气息,都很有文化底蕴。而“慈湖”的名字又将儒佛两家统一起来了,因为佛教以慈悲为怀,儒家以慈孝为本,都讲一个“慈”字。
  慈湖的名字是南宋大儒杨简取的。杨简世居慈湖之滨,于谈妙涧畔建屋讲学。他说:“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既然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当然也要以慈名湖,取名“慈湖”了。又作诗云:“惜也天然一段奇,如何万古罕人知。只今烟水平轩槛,触目无非是孝慈。”在他看来,慈和孝是天理,人的一切善念无不由此生发。杨简是心学大师,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但在当时,他的心学却被朱熹一派学者讥为“借儒谈禅”。在今人看来,他是会通儒佛的典范。儒佛两家就像慈湖的东西两湖水,都是相互流通的。
  世世代代的慈城人,无论贫穷富贵,守着这片慈湖,内心便都有了一个“慈”字印记。
  慈湖书院
  县北德润湖①,宋杨文元讲学于此,改名慈湖,人称为慈湖先生,于其地建慈湖书院。而绍兴嵊县北门内亦有慈湖书院,嘉靖三十三年提学副使阮鹗、知县吴三置建;温州乐平县长乐坊,亦有慈湖书院,元至元十九年,县尹翟衡建,危素记之。皆为文元作宰时讲学地。乐平学庙后又有慈湖遗书阁,宋袁甫建。至贵溪、应天山麓,有杨慈湖墓,则又因讲学而葬其衣冠所也。儒先履綦②所及,令人景仰如是。(《溪上遗闻集录·谈献》)
  【注释】①德润湖:即慈湖,为纪念三国名臣阚泽,阚泽字德润。②履綦(qí):足迹,踪影。

过慈湖书院
·陈敬宗
青山郁郁树苍苍,中有慈湖旧讲堂。
庭草尚含书带色,壁尘犹护墨花香。
三秋霁月海天渺,千古清风云水长。
留得遗书传后学,几回中夜仰奎光。

  【注释】①书带:即书绅,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语本《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②墨花:指砚石上的墨渍花纹。③奎光:奎宿之光。旧谓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之兆。
  大庙(鲍盖庙)
  鲍盖即鲍郎神。庙在县东一里,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明朝嘉靖三十五年被毁,三十七年重建,清朝曾多次修建。鲍盖,生于晋泰始三年(267),曾任鄮县县吏。建兴四年(316),宁波一带发生大灾荒,饿殍遍野。鲍盖时任押粮官,见百姓跪地求救,毅然将所押粮食赈济灾民,因擅自放粮是死罪,鲍盖随即投江自尽。附近百姓感其恩德,纷纷立庙祭祀。《四明谈助》记载:“鲍盖薨后30年后为神,仍以匡时济世爱民为怀。”
  地藏殿
  县治西,城隍庙左侧,祀地藏王、丰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为拷罚罪鬼死魂之所,其锉烧舂磨之刑,皆肖像其间(雍正《慈溪县志》)。
  按:神道设教,劝人为善。
  宝善堂
  县治东北隅浮碧山东麓,现慈城华家巷7号。清嘉庆9年(1804年)应慎修募集资金建此堂,用以施舍棺木、药品、资助孤儿寡母等,又有杨九畹等各捐置义山、义田以助此善举。《大学》云:“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故名。 

  云华堂
  创办于清同治七年(1868),由清翰林杨泰亨等5人发起。以办理育婴、施药、舍材、埋葬、惜字、褒贞等传统善举为事业范围,谓“旧宁属善堂中之首届一指者也”。
  义仓
  各都隅社仓也,元至正间令每社立义仓一所,隅长主之,丰年各家每口留彀一斗以备歉岁给食用,有司不得拘贷,今俱废。(雍正《慈溪县志》)
  居养院
  县东南二里,宋元符初建,以养鳏寡孤独,后圮。元至元间(1264~1294年)重建,改名养济院,至大间(1308~1311年)徙西南米仓址。(雍正《慈溪县志》)
  无择桥
  县之金川乡招义村,唐孝子张无择庐父墓日建,后人因以名之。今呼为吴石桥,声之讹也。(《宝庆四明志》)
  平政桥
  县治南,宋宣和间(1119~1125),令沈时升政平讼理,民称其贤,以名其桥。
  唐家堰桥
  县治西南。宋淳熙末年(1189),金华唐仲展来令邑,去官日,语其子伦曰:“此间风土朴厚,有唐俗之遗,宜家焉。”伦乃卜居邑西南隅,筑此桥以通往来,故名。(光绪《慈溪县志》)
  骢马桥
  今慈城解放桥旧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邑令房公所建。后人诗云:

(1)
昔年乌府跨青骢,今日桥名在尹公。
谁道秋霜旧威烈,弦歌百里遍春风。
(2)
县治新开第一官,阳春布泽万民欢。
至今桥上瞻明月,犹有光辉照石栏。

  【注释】①乌府:御史府。房琯曾任御史。②秋霜:常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喻白发。③第一官:房琯是慈溪县首任县令。
  慈孝坊
  县治南。旧名祈报坊,元至正三年(1597年),邑簿白桂因董孝子庙易今名。
  孝子坊
  南郭门内,国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为钱秉虔立。
  集贤里
  明正德二年(1507年),知县倪璋为刘氏立。刘氏自宋元来,固多以文墨发身者,入明举人自刘焕而下,进士自刘嵩而下,五经之传,科第相踵,故立此坊以表其异。
  桂宗祠

·姚朝翙
三贤祠在北湖头,月里清香桂氏优。
检点旧题仁宦籍,周官品秩一家收。

  【注释】①三贤祠:指阚泽、房琯、杨简三位名贤。②北湖:慈湖,在慈城北门外。③“月里”句:喻“步蟾折桂”,科举登第。④周官:周礼规定的品官。⑤品秩:官品与俸秩。⑥一家收:指桂家科甲不断、英才辈出。
  陈宗祠
  鄞之陈氏,本自慈溪来。近年即田舍村作大宗祠,余为题中堂联云:“流派合甬水慈江,继别继宗①,列祖衣冠同寝室;服食并先畴旧德②,我疆我理,曾孙稼穑在田庐。”亦关合其村名为之也。(徐时栋《烟屿楼笔记》)
  【注释】①继别继宗:《礼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别子,即庶子,古代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为“别子”。②“服食”句:即“食旧德而服先畴”,依靠以前的品德,拜服先人。③我疆我理:语本《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疆理: 划分,治理。
  全恩堂
  周氏世居慈城,为当地望族。当年周信芳之父周慰堂混迹戏班(旧社会以戏子为贱业),被逐出周氏宗祠。周信芳二十二岁那年随父亲回乡祭祖,族人告知须出三千银圆方能进祠堂,周家父子怏怏而归。1925年,周信芳携五千元大洋到慈城,宴请周家族人,并用两个月的时间重建周氏祠堂——“全恩堂”,周家父子因此得以“还族”。
  刘家祠堂
  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慈城民族路刘家弄3号,是一个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明代祠堂。刘氏系原慈溪邑内大族,其祖先为南宋太常寺丞刘勉。现祠堂建于明代,仅存三开间的厅堂一座,原有“世彩堂”匾额,因刘氏先世以诗书簪缨相承数百年,堂内仅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所立《遵奉宪示永保祀产并免值役碑记》一方。
  义火祠
  “义火祠”祀乡厉①由来久矣。慈溪“义火祠”中一联云:“咳!谁料穷性命做鬼无依,禁不住地下同声一哭,苦雨酸风馁腹频年衔怨恫②;呸!未必好儿孙各家都有,到不如此间异姓一堂,春霜秋露义田③万古荐馨香。”不愧才人吐属,惜忘其作者名氏矣。(徐时栋《烟屿楼笔记》)
  【注释】①乡厉:旧指乡里中无亲族等祭祀的鬼。②怨恫:怨痛。怨恨,哀痛。③义田: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
  湖北孝感的董黯遗迹
  孝感旧志载:句章董黯,亦尝流寓孝感,墓在邑北百二十里,唐吏部尚书徐浩题其碣曰:“汉孝子董黯之墓”;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分安陆东境建孝昌县,因孝子董黯立名”,“后唐改孝感,避庙讳也”;《湖北通志》指董黯“后侨寓孝感,今邑北百三十里有黯墓”。
  慈溪、乌含巷与孝子董黯
  宁波许多地名与董孝子有关,《四明谈助》录了一段董氏重修族谱的序:“自东汉征君之后。累迁之四方,及晚宋后迁于鄞,又由鄞迁慈,到明初梅隐先生复居于鄞。”乌含巷,就是董黯子孙的聚居地。据史料记载,天宁寺西河有乌含桥,原名“乌黯桥”,为了避董孝子的名讳,改“乌黯”为“乌含”,桥下的一条街,以桥名“乌含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河填平了,桥自然没了,巷却保存了下来,巷名也沿称至今。(据“慈溪地名网”)
  鄞县董孝子庙
  历史上宁波地区有多处董孝子庙,如:慈城的慈溪县董孝子庙,宁波鼓楼东南的郡城董孝子庙,宁波江东的“甬东孝子庙”,还有两处“董氏家庙”,而目前仅存的就只有鄞县董孝子庙这一处了。
  庙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东汉以来千古,有虞而后一人”。董黯是东汉人,“有虞”指有虞氏舜帝,他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如今的余姚地区有舜迹,还有舜的传说;而董黯故事的发生地也在姚江流域,可谓一脉相承。
  董母墓与鄞县董孝子庙相连。墓前有一块石碑,刻着“汉赠淑德夫人董母墓”,碑阴是董孝子的《祭母文》:“人子酬德,孝为至先,鞠我养我,诚然信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今已杀寄,祭于墓前,昔仇已报,更无后冤。” 据《董孝子庙志》所记:“城南郊庙在慈母墓旁,建置不知其始。大约即庐墓所筑而增广之,则由来久矣。”慈母墓前有一处“滴泪潭”,传说董孝子庐墓在此泪滴成潭,故名。还有“望母洞”,相传董孝子庐墓,于大风雨之夜,在此又见慈母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