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韵

发布时间:2020-07-25 10:20浏览次数:

古井
  慈城有很多的井。随意走进一个老墙门,就能在庭院里见到一口井。慈城的井有点小,通常井台的直径也就五十厘米的样子,就是井的内壁直径也不会超过一米,而且井水离地面很近,附身在井台上,似乎都伸手可及。因此很多的打水桶都不用系井绳,更不用像北方的水井在井台上装轱辘来摇了。但我们可不能小视这些其貌不扬的水井。用现在的话说,它们都是有来头的。不说关于这些水井的故事与传说,光是它们的历史就令人咋舌。这些水井都是古人们留下来的,少说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井龄。其中历史最悠久也最著名的当属城东南的董孝子井。它始成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真可谓沧海桑田。据史书记载,孝子董黯早年丧父,其母含辛茹苦把董黯抚养成人。母亲喜饮溪水,董黯每天为其母汲水而负。后董黯赴京做官,为解母饮水之难,便引溪入院,凿了这口井。母慈子孝一时传为佳话。此溪因此而得名慈溪,此井也因此而成为孝井。从外表看,孝子井与其他井并无二致,但作为慈城这一古城的慈与孝的代表之作,却不是普通的井所能比拟的。我惊异于这口井历尽千年之沧桑,却能水清冽而不干涸,井完好而不受损,是得益于历史的偶然呢还是出于人为的必然呢?从慈城人对这口井的津津乐道中和不无自豪的神情里,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也告诉我为什么慈城多古井的根本原因。

古巷
  慈城也有很多条古巷。在老城区闲逛,不经意间就会踅进一条古巷。小巷的两边都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旧瓦房,青砖灰瓦,古色斑斓。中间是一条窄窄的、细细的小道。小道是用天然的山石凿平后铺设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雨雪侵蚀,很多小巷的路面都已经凹凸不平,甚至残缺不整。但是它的古城特色,古巷的韵味还在。在这些众多的小巷里,最典型也是最具江南风味的当数察院巷了。自城北的小关圣殿南首路往东第一巷,即为著名的察院巷。小巷的一面是历史上的察院之所在,一面是著名的状元坊。高高的灰黑的围墙之间,夹着一条细细长长的小巷。小巷略微有些弧度,站在巷口一眼望去,似无尽头之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漫步在这样一条小巷里,不自禁地会联想起诗人戴望舒的著名诗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闭上眼睛,恍惚间真有一位穿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装的姑娘,撑着一顶暗红色的纸雨伞,款款地向你走来。这种感觉,这种滋味,在都市的车水马龙的沥青马路上是无法体验的。据陪同的朋友介绍,著名画家陈逸飞在拍摄其谢世之作电影《理发师》时,就曾在察院巷拍摄过实景,这更为慈城的古巷增添了几分光彩。遗憾的是我们去慈城采风的那天是个大晴天,在朗朗的阳光下,无法更多更深刻地体会慈城古巷的风情与韵味,只能留待以后了。
  古建筑
  慈城还有很多古建筑。慈城是座千年古城,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就得县名“句章”,归属越国。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可谓源远流长。但现在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在慈城众多的古建筑中,最著名的自然非普济寺莫属。据传普济寺建于东汉,虽然普济寺没有了,但唐代的经幢却是实实在在矗立在江北的保国寺,向来往游人展示着它们的辉煌过去。再如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的孔庙,比现今北京的孔庙还要早三百多年。孔庙占地十余亩,有祠、阁一百三十多间,整座建筑布局完整,气势恢弘。以慈城这样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区区小城,竟然有这等规模、保存如此完好的孔庙,实属不易。也足见历朝历代的慈城人对文化教育的尊崇和重视。
  在慈城的老城区,我们很随意地走进一处民宅,主人却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说,这里曾经是著名的状元坊,还指点我们看那刻有百鸟虫草的屋梁和雕有花草的石窗,不禁使人肃然起敬。象这样有着浓重历史色彩的民宅,在慈城可谓比比皆是。据同行的慈城朋友讲,已经被列为省、市、区三极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就有33处之多。这对于一个占地仅2.16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慈城是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慈城之美,都凝聚在一个“古”字。古井、古巷、古建筑、古遗址……然细一思量,这慈城的美,又岂是一个古字所能概括和包容。它悠久的历史积淀,博深的人文底蕴,更有慈城人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才是慈城之美的根本所在。(作者为宁波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