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链接】
◆ 历史人文:古城历史 | 古迹遗韵 | 名人名家 | 典故与传说 | 人文历史风 |
第一集:http://vod.ningbo.gov.cn:88/nbjb/cctv_wmv/cicheng/VTS_01_1.wmv
第二集:http://vod.ningbo.gov.cn:88/nbjb/cctv_wmv/cicheng/VTS_01_2.wmv
注:请将上述视频网址拷贝到RealPlayer等视频播放软件中观看。
【旅游指引】
景点门票:75元(联票)(不含冯岳彩绘台门)
孔庙:20元 县衙:25元 校士馆:15元 清道观:30元 冯岳彩绘台门:30元
景点开放时间:
夏令时:8:00-17:00(每年5.1-10.7)
冬令时:8:30-16:30(每年10.8-4.30)
交 通:市内公交车331、335、 337、339路直达慈城。
自驾车:宁波市区-江北大道划或319省-慈城。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慈城)出口下。
宁波市慈城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宁波市慈城镇东城沿路88号
电话:0574-87572398、87572368
传真:0574-87573806、87572508
联系人:陶小姐、周小姐
【慈城简介】
千年古县城——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同时,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进士519人,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悠久的人文历史,而且表现在钟灵毓秀的独特风貌。全城山水相映成趣,生态环境秀丽清幽。
见证千年历史沧桑,感受久远浓厚的儒风雅俗,水乡情韵,千年慈城 ——“江南第一古县城”!
景点介绍
孔庙—— 浓缩慈城儒孝文化精髓
孔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 “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
慈城孔庙是目前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 1997年被浙江省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孔庙是慈城人文荟萃的见证,众多载入史册的慈城人和他们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西汉董黯,字叔达,母慈子孝的故事,散发着永久不衰的道德魅力;三国中吴国的宰相阚泽“忠于为国,通达治礼。”(《三国志·孙登传》),运筹帷幄,火烧赤壁,帮助孙权打败曹操,回到慈城后,崇文尚武,筑堂讲学,开慈城一方文风,后于清乾隆年间改为“德润书院”;南宋大学问家杨简在朝廷以德高望重著称,后告老返乡,闲居慈湖之畔,宣扬理学,留下不朽的著作《慈湖遗书》,成为浙东学派的先导。崇扬儒学的文化氛围使慈城人才辈出,甚至一度出现过“满朝朱紫贵,皆是慈城人”的说法,慈城的钟灵毓秀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县衙 —— 涵盖中国古代基层县级政府政务文化要素
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 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
慈城历代为县治中心地,县衙历史悠久,她涵盖了我国古代基层政权机构政务文化要素,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及后代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据晚清慈城县衙重修时的《工科图绘上详册》记载,慈城县衙的建筑格局,在一般衙署建筑规划的基础上,有几个特殊之处:首先是东西科房的配置,一般衙署通常是平均各三房,而慈城清代县衙是东为“户”一房(加之钱科、粮科),西为“吏、礼、兵、刑、工”五房;二是仪门与大堂之间甬道上,一般衙署通常设坊(“戒石坊”),而慈城清代县衙设亭(“公生明亭”、“箴石亭”);三是大堂之后的宅门与二堂之间,一般衙署通常规划为院落,但慈城清代县衙为川堂。此外,慈城清代县衙中路建筑群的最北建筑为清清堂,祀北宋端拱初年(公元 988年)慈城县令张颖。慈城县衙按风水理论及官定县衙建筑规制,坐北朝南,设中轴线,立大堂为正厅,再围绕大堂错落有序地展开,构成气势雄伟的建筑群。整个县衙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她的整体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显示了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及封建衙门特有的那种官府威严气派。
校士馆——折射古代科举制度全景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慈城校士馆是古县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为我们及后代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是中国古代一部筛选人才的机器,它在清代光绪31年(1905年)被废除,但在现代的考试制度中,我们仍然能触摸到科举的强脉余音。目前我国的高考、中考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形式上也与科举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继承了科举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不仅是“科举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认识今天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坚持考试选才的意义所在。
慈城校士馆作为展示科举考试制度全景的历史文化场所,溶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慈湖 —— 以山水园林式书院风格反映古代教育文化生活
慈湖相对于慈城如同西湖之于杭州。据记载,它是唐朝宰相房琯早期任慈溪县令时,调动人员挖掘的。慈湖虽不算大,全盛时方圆150亩,四季水清如镜,三面群山环抱,如屏如障,大风大雨时节也不起巨波大浪,人把慈湖比作性情慈和的姑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慈城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慈湖也因“龙”而灵秀了。
慈湖深蕴人文内涵,源远流长,因此也与慈湖的许多先贤古迹血肉相联。乾隆三十七年,慈溪知县胡观澜恤民竣工。竣工后建亭于湖堤上,为缅怀宋入慈湖先生杨文元公、师道教泽。因名师古亭,意思是向先贤学习,为人民造福。解放后多年修亭,然经二百余年风雨侵蚀,柱折基沉,亭架倾斜,檐缘腐朽。1986 年,港胞欣康捐资重修“师古亭”,古亭复新。
初见慈湖,你会发现她虽然不大却很秀美,这种美不仅蕴含着小家碧玉道温文尔雅,还体现了妙龄少女的婀娜多姿,没有喧哗与嘈杂,有的只是一份宁静与柔和。
慈 湖
清道观——东南道教圣地
位于慈城东门外塔山之上,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唐宋两代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鼎盛时期,与慈城清道观的命运结合。元以后,历经毁坏、重修和扩建,到民国时期,清道观槐荫夹道,松皇满亭,依山建筑共有七层,阁、厅、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胜记,尤以巨钟而闻远近,该建筑于文革期间拆毁,现正重建。
慈城特产
慈城年糕、慈城杨梅、慈城“雪舟牌”白茶、慈城云湖竹笋、浙东大白鹅
慈城雕刻: 城内现存的牌坊较完整的就有七处。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冯岳彩绘台门、宋代石翁仲、慈湖大庙山东坡的石马、石羊、石虎等;慈城还有大量石窗、砖雕和木雕,都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
宁波刺绣: 宁波刺绣,历史悠久,是宁波传统工艺品。宁波刺绣古色古香,朴实沉着,富有宁波民间地方风格。
冯恒大:古镇名厂冯恒大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是古镇商贸界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家,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家老字号。
永大: “永大”老字号历史悠久,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曾为弘扬先祖们创下的数百年年糕文化作出过贡献。
泰昌南货店:百余年老店,专营四时茶食,名牌糕点
春华祥:专营棉、百货服饰,化妆品及妇女儿童用品。
鲍泰来杂货店:专卖农民用的家具。
德茂蜡烛店:专卖各类蜡烛、香类
大源行:位于下横街路口,是一家蔬菜水果的收购批发大商栈。
“聚兴楼”酒楼: “聚兴楼”酒楼是一座三层楼木结构的近代高级酒楼,是慈城近代化的一个标志。
慈城名人
阚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句章(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人。官至三国中吴国尚书令。晚年居住慈城,献出府邸,改建为“普济寺”,是浙江第一座佛教寺院。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乾道进士,将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心学发展成唯我论,当时称为浙东慈湖学派。为官廉洁自奉,著作等身。
姚镆(1465-1538)字英之,号东泉,明弘治六年进士。长子姚涞,嘉靖二年(1523)状元,以经学、诗学、史学为翰林院三绝。
冯岳(1481-1561年)字望之,号贞所,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居官清廉,万历帝赐建彩绘台门,现仍存。
房琯(697-763年)字次律,河南人。祖父房玄龄,父亲房融三代都曾为唐朝宰相。后因故贬至慈溪任县令,是为慈城作为慈溪县城的创建者。
桂彦良 名德称,以字行,慈溪(今慈城)人,与宋濂、刘基同为明太祖三鼎臣。后于洪武十八年告老还乡,潜心著作,有《清节》《中都纪行》等著作传世。
赵文华(?-1557)字元质,号梅林,明慈溪县城(今慈城)人,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继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浙东军事。
冯元仲 字次牧,明崇祯年间人。后借故回到慈城,救济百姓。并收集前人墨迹,使大书法家米芾、赵字昂的书法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