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800/2019-01453
文 号: 主题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江北区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19-03-15
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

  一、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市委、区委“六争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和市科技局“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要求,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1-9月,全区规上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费达到11.4亿元,同比增长27.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5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2.5%,排名全市第二;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568件和427件,实现技术交易额6.4亿元,新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
  (一)着力提升科技研发投入。创新推出“三清零”,加快科技创新活动全覆盖,截至9月底共89家企业157个项目正在实施清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覆盖率达81.5%。加大重点企业引领示范,推出研发投入“增量进位”计划,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在工业三十强等评价体系中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落实奖励资金的70%用于技改和研发投入,引导加强研发投入。出台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对企业新增研发投入给予不超过5%的奖励,并对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再给予50%的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已累计受理申报企业88家。
  (二)加强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荐申报市级“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8项,区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11项。加快培育研发机构,新增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9家(历史新高),推荐申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6家。加快企业梯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8家,1-9月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中车时代、柯力传感成功入选第一批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入库培育名单(今年推荐东力传动),有25家企业参加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有3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新申报19家)。

(三)加快引育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省级光电新材料高新园区建设,力争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验收并成功挂牌;开展宁波工业物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建成物联网产业技术交易市场。浙大宁波工研院二期建设框架协议顺利签约,计划通过五年实现平台自主运营发展。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创新中心、北航宁波产业孵化基地成功招引落地。规划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项出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若干政策和管理办法,今年以智慧供应链、工业物联网为主体申报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推进全域孵化,1-9月全区新增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面积20万平方米,推荐申报省市级5家。
  (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出台“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江北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营造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发挥科技金融政银合作担保贷款和科技信贷风险池信贷项目的作用,1-10月共为12家(次)企业提供科技金融贷款6400余万元。积极探索专利保险产品,创新开发“科研保”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支持与服务。有序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14家企业入选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确权服务主体备案,长阳科技一专利获第十四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省专利优秀奖。
  (五)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发挥企业引育人才的主体作用和创新平台“筑巢引凤”优势,抢抓优质人才资源。爱柯迪与潘健生院士达成合作并成功创建市级院士工作站,金田铜业洽谈引进乌克兰院士合作开展铜钛合金项目开发。加快科技人才集聚和高端智力服务江北,举办了“2018中科院杰出青年专家生命科学论坛”“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论坛”“高通量计算与数字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争取更多优质人才导入江北。
  二、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从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后劲不足。2020年要实现占比3%的目标,必须在保证每年28%的比例增长的同时要跟上GDP增速,GDP每年增幅较快、总量较大,攻坚任务艰巨。二是创新载体平台相对较弱。缺乏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平台,现有平台的承接能力和影响力不够,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新引进的平台,其规模、质量和影响力还有待建设推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数28.3%,占全市总量约为4%,同时4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处于1亿元以内的产值规模。四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仍处于下降通道。1-9月全区发明专利授权427件,同比下降7.8%,仅完成全年任务的61%,有效发明专利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此外,科技系统干部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需要精准把握科技创新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19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争投”为核心,全面持续深入推进“515提升计划”,聚焦问题抓落实,努力增强创新平台带动力,创新主体创造力,创新合作协同力和创新生态吸引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加强创新投入。紧紧抓住创新投入这一主线,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确保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增速进入全市前列,争取领跑。加快科技创新活动全覆盖,加大力度推进“三清零”后期攻坚,力争2019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全覆盖。引导重点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继续实施研发投入“增量进位”计划,加快培育若干家超亿元研发投入领军企业;落实工业三十强企业奖励资金的70%用于技改和研发投入等,保持主要创新主体科技研发投入稳增长,争取2019年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92%(除高校)。同时,推动R&D投入纳入考核单位双底线管理、谋划出台针对科技年报企业填报人员的业绩奖励、开展科技政策轮训等加强保障,全方位努力推动创新投入高增长。
  (二)培育两类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库,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2019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二是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工程,加快以平台引商、以产业链引商,力争年均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加快“雁阵”企业梯队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
  (三)建优三级平台,促进创新发展。一是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聚焦创新活动“全生命周期”,按层次重点推进智慧供应链、工业物联网、新材料、有色金属四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争取打造江北样板。力争2019年工业物联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进入省级创建。二是加快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建设。高质量发挥高新园区、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区等平台集聚效应,加快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创新中心、浙大宁波工研院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抢抓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提高整体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继续招引有实力的创新平台,加快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宁波研究院等平台落地。三是加快孵化平台提质。加大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加强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建设。推进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转向加速器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创新生态链。加快引进中关村e谷、可可空间、小米谷仓等孵化器团队,引导和推动全域孵化。
  (四)营造四大环境,构建最优生态。一是提升科技政策的聚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现精准扶持;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科技项目的全链条管理和风险防控;探索科技积分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库。二是加快科技金融的融合。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科技金融项目,大力推行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鼓励银行“贷转投”方式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三是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开展引智服务系列活动。加快院士工作站建设,力争2019年新增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四是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深化“科技360”品牌服务,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积极承接高端论坛和双创赛事,活跃创新创业氛围,展示江北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