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800/2017-00690
文 号: 主题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17-04-21
2016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区科技局是区政府综合管理全区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与区科协、区知识产权局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综合科、科技发展科(行政审批科)、科技合作科3个职能科室,下设江北区科学普及推广中心(全额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江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大学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全额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国有企业单位)、江北大学联合研究院(民办非企业单位)、江北区知识产权协会(社会团体)等机构。目前,全局共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公务员7人、事业编制9人、自聘人员7人,新聘科技招商人员4人。
  一、2016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这一主线,以创新型城区建设为抓手,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换档的新动力。2016年全区R&D投入预计达到10.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8%,预计位居全市前列;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同比增幅1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4%,增幅和占比均排全市首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20件,排名全市第四位。
  (一)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成立强有力领导机构,全力协调助推创新发展。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领导小组,一月一次召开会议实体化运作,汇聚形成了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成功召开全区创新发展大会,科学编制江北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高起点、高层次规划今后五年科技发展工作,为全区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二是举办高端合作论坛,借智引智助推创新发展。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举办“2016国家智能制造论坛”,协助举办“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论坛”、“中国海智示范项目启动暨材料产业创新项目洽谈活动”、“军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等重大论坛和活动,吸引专家学者和科技创新企业关注江北,了解江北,服务江北。
  三是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强化宣传助推创新发展。组织全区200余家企业开展市区科技政策、加计扣除政策等解读培训。利用企业服务经理人平台向全区企业开展技术征集、人才需求征集等服务。启动江北区中小学“创客教育”首轮试点工作,组织参加市区中小学生创客大赛、创客作品展。制作众创空间宣传片,在全市各大商圈宣播点投放播出,进一步扩大江北创新高地影响力。
  (二)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积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手段和渠道,通过科技合作活动、论坛、院校、学(协)会、银行、商会、企业等各种渠道招商,形成科技型企业发展梯队。2016年全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22家,其中科技局独立引进29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与宁波诺丁汉大学、万里学院共建中试孵化基地事宜进入具体对接阶段。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多次对接互访,商谈共建都市工业研究院事宜。北斗数据中心项目已达成初步意向落户,已有部分企业注册成立。
  二是助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项目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立研发机构,规范研发管理,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2016年,全区企业获得市级以上项目立项24项,获得资金补助总额1105万元。认定区级项目58项,补助总额1164万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企业研究院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设计创新中心12家。截止目前,全区合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2家,省市级企业研究院6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
  (三)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一是加速省级高新园区建设,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慈城高新园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11月,除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第四名)外,其余主要指标同比增速在12家创建的省级高新园区排序中均进入前三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第一名。2016年,光电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135.9%,动力装备产业实现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21.6%,集聚了9名博士,53名硕士。
  二是加大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现有产业能级不断提高。加强浙大宁波工研院管理提升,培育引进27个研发团队,延伸企业新增产值2.5亿元。引入中国自动化学会首个国内城市级工作站。精达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的“北航—精达汽车复合材料成型装备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运作。协助引进海智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华擎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中社院前洋创新大数据研究院。引进航天集团的“飞天众智”专业技术对接平台,共同推进企业技术需求(难题)对接工作。
  三是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创业氛围持续提升。鼓励各街道、镇、园区以及社会组织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众创空间,大力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人才集聚。2016年,浙大宁波工研院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正和创新工场、极客兄弟创客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宁波博创梦工场被认定为市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全年全区在建和新建成的包括科创、文创、电商等各类众创空间达到39家,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各类空间引进人才数近4000人。
  (四)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优化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出台《江北区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江北区专利资助管理办法》、《江北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奖励办法》、《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实施办法》、《江北区关于推进科技保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合作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组合的科技金融政银合作模式,累计推荐25家(次)企业获得银行授信1.3亿元,2016年全年累计放贷3500万。与市政府、银行三方共建科技信贷风险池,累计推荐6家企业申请贷款1450万元并已下达650万元。创新科技保险模式,首批5家企业小额贷款保单获保费补助,赠送首批43位科技人员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服务工程,多次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利专题培训,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咨询辅导,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能力。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470件和2262件,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473件和620件。4家企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四是合力推进北岸智谷建设,加快各类人才引育集聚。举办了北岸智谷节系列活动,完成2批区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评审工作,参与引进、收购一流科技研发团队17个,评定区科技创新特别奖2人、区科技合作推动奖2人、区科技进步奖14项,评选首批“江北区青年科技创业奖”8人,营造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氛围。
  二、2017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17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贯彻落实江北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建设能极高、特色强的创新高地,以创新型城区建设为抓手,力争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300家,新建众创空间面积20万平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
  (一)加快创新主体培育行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面向江北产业转型方向,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江北六大特色产业,聚焦重点,争取企业获得国家和省市在新材料、高端装备、高端汽车零部件等重大专项支持,开展区级科技项目专项支持和绩效评估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嫁接,利用电商平台,推动智能应用新模式。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8.7%。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到40%。四是加快培育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以“机器人服务网”为基础,打造自动化专业技术市场。开展首届“江北拍”,加快推进江北技术成果转化。
  (二)加快创新平台提升行动,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构建创新发展新空间。积极对接省级高新园区建设,加快光电新材料高新园区的开发建设,努力集聚一批高技术、高能级、高产出的企业,构筑光电新材料产业链。借助电商园区平台和投创中心“二次开发”,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引进共建。全面深化区校(院所)共建,加快浙大宁波工研院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浙大宁波工研院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对接好宁波成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加快推进柯力物联网产业园、智能非标装备园、LED产业园等高新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三是高起点建设众创空间。2017年全区新增各类众创空间10家,众创空间面积20万平方米。努力引进1-2家高端运营团队,积极引导开发主体建设特色、专业或综合型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争取国家级、省市级众创空间3-5家。成立众创联盟,孵化器协会等形式强化机制保障,通过举办创客大赛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强化孵化器自身的品牌特色。
  (三)加快创新要素保障行动,构建创新生态
  一是加大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全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商力度,实现2017年全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的培育工程,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挥好科技金融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引导基金,扩大政银合作担保范围,扩大信贷风险池规模达到1.25亿元,并新增中国银行为合作银行。继续做好科技保险工作。三是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发挥政策优势,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尝试开展财政奖励“科技积分管理制度”。四是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型城区建设领导小组运作机制。推进区科创中心实体化运作。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战略,借势借力,通过开展首届“双创周”等各类合作和推介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
  (四)加快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打造科技铁军
  一是增强创新能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各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一月一次集中学习并形成制度,不断提升干部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工作执行力。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强调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提振进取精神担当担责,加快推进工作贯彻落实。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开展规上企业调研,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技360度零距离服务,打造一支素质全面的科技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