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第一人严信厚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16-05-04 08:00浏览次数:


严信厚像


严信厚书画作品


德记巷严宅


严氏山庄

  一个4月的清晨,位于扬善路1号的严氏山庄似乎还处在半梦半醒中,眼前这饱含历史和现代气息并存的“美”,一下子吸引了笔者。
  如今的严氏山庄被三家店铺所分割,星巴克、半岛饭店、哈雷酒吧,内部装潢早已时尚洋气,而外立面采用100多年前较为流行的西式巴洛克宫廷建筑风格。山庄内的石膏装饰顶棚、门窗上的如意纹等传统工艺,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它是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之一。
  遥想当年这座山庄的主人严信厚,可是宁波近代史中一位不得不提的大人物,他开创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他是“宁波商帮”公认的开山鼻祖。
  而严氏山庄,作为严氏家族聚会议事、严氏子弟求学的场所,共有42间房。沉浸在浓浓的历史气息中,笔者似乎聆听到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他生于书香门第,好画芦雁
  传奇人物严信厚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严恒曾结合七巧图及书法艺术,独创了“七巧书法”,所著《听月山房七巧书谱》自序“七巧书由来”及书中文字的笔画,均采用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七巧板组成,在当时相当罕见。这似画如字的七巧书谱,扩充了七巧板的表现空间,可谓是天衣无缝,令人称奇。
  严恒工诗词,善画芦雁。严信厚早年就读私塾,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爱好书画,常临摹名家书法。他先在鼓楼前恒兴钱铺学业,17岁到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时,刻苦学习英语、古典诗文,特别钟情于书画,深得芦雁大师边寿民的真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去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信源银楼任文书,通过勤学苦练,严信厚亦工书善画,画以芦雁沼泽名,临边寿民法,有生气。曾作《题画芦雁》诗云:“暂依秋水宿汀州,终共鲲鹏变化游。衔得一枝输作税,不教关吏苦羁留。”胡雪岩收到他赠给的自绘芦雁折扇时,赞其“品格风雅,非市伶比也”。
  他敢为人先,开创近代工业先河
  然而让严信厚为后人记住的不是画家、书法家的身份,而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
  宁波是浙江省最早的商埠,弹花、纺纱、织布等行业较发达。1840年鸦片战争后,宁波被开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洋货洋布充斥宁波市场,使宁波手工棉纺织业遭受到沉重打击。
  在清政府“提倡实业”“实业救国”的口号下,1887年,严信厚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集资5万银两,把地处北郊湾头下江的一个原手工轧棉花的工厂改建为机器轧花厂,称“通久源轧花厂”,该厂使用日本造蒸汽发动机和锅炉,是我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轧花间内安装了400台日本新式大踏板轧花机,后改用蒸汽机,并聘用日本技师指导生产。
  1894年,严信厚又与周晋镳、汤仰高、戴瑞卿、周熊甫等沪甬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在轧花厂的基础上创设了浙江省最早的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该厂还取得了一项特权,每年向清政府缴纳7000元“厘税”后,可免除每担7钱(关平银)的关税,直接通过浙海关出口。于是“龙门”牌棉纱畅销宁波、绍兴、温州以及福建各地,生意畅达,获利甚丰,几年后又扩大了6000枚纱锭。
  轧(棉)花是纺织业的先行,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办后获利颇丰,影响所及,在上海先后设立有棉利轧花厂、源记轧花厂、礼永和轧花厂等。以严信厚为代表的宁波帮企业家开始在家乡创办通久源轧花厂等首批宁波近代企业,从而开启了宁波经济发展的近代化之门。
  他勇于创新,成为近代金融的开拓者
  严信厚在民族工商业、金融业的兴办方面,亦有不少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在天津开设物华楼金店,经营金银珠宝首饰;在上海南京路开设著名绸缎庄老九章,并在天津设分店。这在当时津门均为首创,吸引了许多顾客。开办十余年间,积资以巨万计。1905年,他在上海创办同利机器麻袋厂,参与创办上海中英药房和华新纺织新局,并投资造纸厂、自来水公司、麦粉厂、榨油厂、内河轮船等工业交通、食品等事业,还曾投资兴办锦州天一垦务公司和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
  严信厚曾长期担任上海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的公款收支。他在上海创办过南帮票汇业中最具声望的源丰润票号,资本银为100万两。源丰润票号信用颇高,资力雄厚,在天津、北京及江南各省重要城市共设立10余处分号,票号曾遍布大江南北,形成较为新型的钱庄网络。他创办或投资的钱庄还有上海恒隆、德源,杭州寅源、崇源,汉口裕源,兰溪瑞亨、宝泰,金华裕亨慎以及宁波的信源、衍源、永源等。为打破当时外国银行独霸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他发起创建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引进了国外金融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并于1897年任该行第一任总经理、总董,并参与创办四明银行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华兴保险公司。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四明公所董事,在1898年的四明公所血案中,为抵御外侮而据理力争。
  这位宁波商帮先辈致富之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培养人才和兴办教育亦卓有贡献。曾捐巨款修筑天津塘沽铁路和宁波铁路,对浙中、安徽、山东等地赈灾都曾捐款。曾在天津建立浙江会馆,在上海办仁济、广益、元济诸善堂,还捐置田97亩、庐舍18楹、银5000元设立浙江富春义塾等。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