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董宅 曾走出一对声誉卓著的文学家兄弟

发布时间:2016-02-29 08:00浏览次数:

  由中央电视台、战友电视艺术中心、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广电集团、浙江红珊瑚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出品的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正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热拍,下个月即将转场到象山影视城拍摄。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的诸多中文译本中,三联书店的版本被公认是最忠实原著,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部。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译者是宁波人董乐山。位于宁波江北的董宅,曾走出一对声誉卓著的文学家兄弟,除了董乐山,还有一位就是他的二哥———著名旅美作家董鼎山。
  董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江北区白沙公园的斜对面,有一条大吉巷,与人民路交错,沿着小巷走进去不到50米,便是董家的老宅,具体地址是大吉巷1号、2号。董宅是一幢木质结构建筑,两个院落分开但又紧密相连,北面的院落呈凹形,凹下的部分为庭院,整体看上去小巧而精致。历经风雨,董宅的砖瓦已遭损坏,大门紧闭,但透过破碎的窗户看进去,宅院内装饰考究,窗花、护栏雕刻精致。董宅的墙角处刻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宁波市文物保护点德记巷建筑群,2005年4月5日公布并立。
  大吉巷30号的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大吉巷,以前董宅曾被做过小店、招待所、民用租房使用,至于房子最早的主人是谁,他并不知情。在宁波帮研究专家谢振声提供的董氏旧宅资料中,写着“董宅是一组集江南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和堆塑等艺术于一体的经典建筑,该建筑坐东朝西,为明清民居风格”。这份资料,证实了董宅产权历经变更,“董宅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957年董宅一部分开始租用给甬江中学(现在的泗洲路小学),1958年董宅的另一部分开始租用给民用住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重新把产权交还给董家,但董氏后人无偿地把产权捐给国家,1991年董宅中面积479.15平方米正是给了第二十中学。至今董宅的使用现状是:小店,招待所,小学教师住所,民用租房等等。”
  “一战”时董家靠卖颜料发家
  关于董氏家族的往事,在董鼎山的回忆录《忆旧与琐记》中,有过一些描述。“给我印象较父亲更深的是祖父董顺来。振甫(董鼎山的父亲)经商发迹应该自顺来的发财叙起。祖父去世时我近十一岁。他的故事就一向令我神往。据说他是屠夫出身,后来替一个德国颜料商看管仓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德商仓皇逃回德国,把仓库中的颜料全部给了他。他赚了钱,在江北岸购了地皮,造了两进两层楼的房子,我就是在那座房子里生长的。”几年前,董鼎山在接受鄞州日报记者包丹虹采访时也曾透露,老家地址位于江北人民路,当时叫泗洲塘。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住的房子非常华丽,双层五开间前后两进,阳台是雕花栏杆。门外有条小河,夏天船只交通甚为繁忙。祖父董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靠颜料生意起家,在宁波开了个药材店,名勤德堂,后被火烧毁。董鼎山11岁时祖父去世,但并不影响家境,因为父亲董振甫早已独立门户,他经营的“董顺记颜料号”,在江北岸名声很响。
  宁波帮研究专家谢振声提供的一份材料上还记录着:1939年,由于躲避战乱,董家举家迁往上海。董振甫共有五个子女,四个儿子与一个女儿的学名分别是:南山、鼎山、乐山、名山,雯英;家名分别是:济源、济渭、济泯、济泉和木兰。这一家人的孩子是宁波人常说的“四盆子一碗汤”,即木兰前面是四个哥哥,而她是最小的独生女。记者试图追溯董家更久远的历史,不过并没有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找到对应的族谱。鼎山、乐山兄弟从小志趣相投
  董鼎山和董乐山的父亲董振甫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董鼎山的回忆录《纽约客随感录》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相差两岁,在家中我是老二,他(乐山)是老三。我们兴趣相近,自幼喜欢看书,给我们思想启蒙的最重要一本书是巴金的小说《家》。在那个反对旧礼教的故事中,他自比为较为激烈的觉慧,而我是较为温和的觉民。初中时期,我们狼吞虎咽地看了不少左翼著作。到了我十四岁在宁波的一家日报《时事公报》副刊首次发表文章时,他与我同样惊喜。慢慢的,我们都走上写作之路。七七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家迁往上海,我开始在柯灵所编的日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第一个笔名是“坚卫”,因为那时作家多流行笔名),他也开始写诗,在报刊出现,他又学会了木刻,母亲常说他‘比哥哥更聪明’。”
  青少年时期,兄弟俩就已展露文学才华。董鼎山14岁写就《论战时宁波中等教育》一文,发表在宁波《时事公报》副刊上;董乐山在高中毕业时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评论界。董鼎山曾回忆,他和董乐山兄弟俩从小爱看书,从《封神榜》《西游记》《火烧红莲寺》等小说开始,进初中后,学校藏书丰富,初次接触现代小说,成为巴金迷。在《我和弟弟董乐山》一文中,董鼎山说,“我至今不能解释,乐山何以正在高中毕业之时,竟能写出对戏剧艺术有那么成熟见解的评论。今日我重读,仍能敬佩他的少年文才。”
  对董氏兄弟
  学术界评价很高
  除了董鼎山和董乐山,他们的弟弟董名山和妹妹董木兰也在自己的领域各有成就。董名山曾担任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董木兰曾在国际新闻局乔冠华手下工作,著有《域外拾零》。
  学术界对董鼎山和董乐山兄弟俩评价颇高。董鼎山被誉为中美文学交流大使。文学评价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曾说:“董先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多篇介绍美国的文章,把美国作家作品的讯息、故事介绍给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化界推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他举例说,“最牛的那些作家,比如厄普代克、诺曼·梅勒、海明威、艾伦·坡、菲利普·罗斯、凯鲁·亚克等,几乎都是通过他普及到中国的。”与董鼎山同为散文大家的王鼎钧曾把董鼎山与胡适之相比,“中国打开大门后,鼎山先生写了很多很多文章,介绍外面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送回国内去发表,为共和国的新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这一点,他很像胡适之。”
  文学术、出版界对董乐山的译作评价很高。《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说董乐山先生的选书有思想性,不单纯为翻译而翻译,董译有启蒙作用。作家王蒙说董乐山的翻译作品得风气之先、开国人眼界。
  -链接
  董鼎山1922年出生于宁波市,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在新闻界任职两年。1947年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曾任报刊编辑、纽约市立大学教授,1989年退休。著书有《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等多种,中英文作品散见于中美报刊。2015年12月19日因病去世。
  董乐山1924年出生于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1950年后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编有《英汉美国翻译社会知识辞典》。有四卷本《董乐山文集》。《西行漫记》是董乐山翻译作品的代表作,三联书店在1979年12月第一版、1980年1月第一次印刷,印数达40万册。1999年1月16日因病去世。


信息来源: 宁波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