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觉民:二胡名家的别样人生

发布时间:2015-11-30 08:00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董觉民,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考官。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浙江省二胡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民乐优秀教师。宁波市六届文联委员,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宁波市民族管弦乐艺委会副会长,宁波市作曲家协会会员,江北区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董觉民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家中成员多有喜欢音乐的。在董觉民12岁那年,他的姐姐考上宁波市甬剧团,之后买了一把二胡,虽不是什么高档货,但由于样子美观,又能发出美妙的乐声,立刻吸引住了年幼的董觉民。没曾想,就是这么一把廉价的二胡,改变了董觉民的一生。
  初识二胡
  董觉民1948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城。九岁那年父亲为了照顾祖母,带着全家人回到慈城。原本只是打算小住一段时间,但是住久了觉得慈城并不比上海逊色,于是定居了下来。
  说起董觉民对二胡的喜爱,他的启蒙老师吴道初功不可没。那时,吴道初从省歌舞团调到宁波市文化馆,分管慈城的群众文化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董觉民听到了吴老师的二胡演奏。他已经忘记那时,吴老师的演奏曲目究竟是什么,之记得那乐声如此凄婉哀伤,如此缠绵悱恻。它或许演奏不出古琴的高水流水、也演奏不出琵琶的金戈铁马,可二胡或低哑的呜咽声,或高亢的悲鸣,都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弦。从那时开始,董觉民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二胡。
  二胡声陪伴着董觉民度过了少年时期。二十岁生日那年,董觉民在上海买了自己第一把二胡。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到二十元,却愿意用三十多元买二胡,足见他对二胡的喜爱。至今,他还记得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音符。
  二十四岁时,董觉民考进了宁波市京剧团。京剧团的演出活动十分繁忙,因为要排“样板戏”,原本拉二胡的董觉民被迫改为拉小提琴。“样板戏”中的小提琴曲子难度非常高,董觉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练琴,虽然辛苦,但也夯实了音乐基础,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教学相长
  身为宁波市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会长,董觉民需要负责考级工作。之前董觉民虽然在二胡演奏上小有名气,但还算不上正规。学生二胡考级需要演奏一首二胡曲一首练习曲,并且都要过关,作为老师董觉民必须自己先弄懂这些才能去教会学生。随着考级越考越高,董觉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练,董老师也拼命地练。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带出去的学生在市里、省里获奖,董觉民深感欣慰。
  1985年,董觉民转业到江北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不停耕耘,创作了多部作品,并投入到二胡教学中,江北区机关干部乐团、甬江街道二胡队、江北财政局民乐团等团队纷纷在他的指导下成立,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培植队伍,悉心指导,多次在重大活动中演出和获奖。退休后,他更是十分繁忙,老年大学、姜山中学、宗瑞青少年宫等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培养了一大批二胡演奏者和爱好者。
  德艺双馨
  董觉民是一名老党员,同时也是江北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同志。尽管早已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由于领导的器重和信任,他得以在文化市场行业协会这个岗位上继续为江北文化事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每天,董觉民会提早半小时到单位,打扫一下办公室,烧上一壶开水,为的是给前来咨询办事的业主一个好的办公环境。
  上午是接待业主咨询的时间,平均每天回来四五拨客人。协会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困难和挑战。遇到困难或者态度恶劣的业主,董觉民反复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文化战线上的服务者,业主的困难就是我们协的会工作方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经营户满意。
  中午时间,稍微休息过后,他开始学习业务知识。他自我充电,现学现用,学无止尽,不断提高。
  下午,他会去各个街道的文化经营场所走走看看。文化工作者平时只有遇到很大困难时才会找协会协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觉得,如果他能通过多走多看提前发现问题,就能提前避免问题的发生。就这样,通过多走,多聊,董觉民和经营者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董觉民的协会工作也开展得越来越顺畅。
  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董觉民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并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培养新一代的民族乐器接班人。这就是董觉民,德艺双馨的人民音乐家。

 

作者: 寿家骐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