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桥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4-02-21 08:24浏览次数:

  在江河交织的宁波城乡,自古多桥,随着时代的变迁,遗存至今的古桥已经不多了。地处慈城西乡妙山向家村的“王桥”,是宁波近郊至今已被发现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梁桥了。
  “王桥”为二墩三孔排柱墩石梁桥,每墩五柱排列。桥全长16米,宽3.5米,东西横跨于王子浦河中。王桥地处古慈溪县西门驿道,清雍正《慈溪县志》载:“王桥,县西八里,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渡,俗称‘廿板王桥’。”这座古老的桥梁还有一个千古传说。
  汉代祭童造桥
  相传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年间,战乱平息,平静安详,汉朝皇帝把浙江分封给其胞弟作疆地。此人一到江南,见遍地水乡,物产富饶,甚为欣喜,为了发展浙东,遂从杭州开始,往东直至宁波,造了一条官道。此路全部用大块青石板铺成,至20世纪50年代尚存在。可筑路到妙山段时,遇到了一条大河,造桥成了一项大工程。为了造好桥并确保永世牢固,桥梁采用上等石材,还请了各地工匠。造桥头两年,这桥总是造一次塌一次,进展十分艰难,在困境之下,王弟听信风水先生及巫术者谗言,说是要用童男童女祭桥才能造好。当时,桥基地已挖深至河底数米处,王弟设法弄来一对童男童女,将二人平卧坑底,在祭天拜地的仪式中,两根松木尖头河桩直往童男童女的胸肚上打压下去。孩童挣扎,双手直抱河桩木(意喻抱牢桥基),鲜血直喷而上,河桩随即深入地中,孩童也深埋河底。在周围又加打紧密的河桩后,再直竖起每块数吨重的巨大石柱桥脚,排列整齐,雄伟壮观。这样,到了第三年大桥顺利完工,官道东西贯通,汉王的胞弟亲自取桥名为“王桥”,因桥面用20块巨大长石铺成,故俗称为“廿板王桥”。但当地百姓深记着为造桥献身的孩童,怀念着当时的壮烈惨状。于是在王桥建成不久,众人筹资在桥东首塑造了童男童女的像,敬称为桥神,历代供奉香火不绝,外地行人路过,多向桥神跪拜谢恩。这些桥神塑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留存完好。
  南宋康王封桥
  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入侵俘去,康王赵构逃出称帝,以后史称南宋。但金兵继续南侵,康王往南逃窜,改杭州为临安。后来金兵重来进犯,康王为保命弃城而逃,只能轻装策马,随从很少。有一天康王沿这条官路向东逃来,金兵在后紧追不舍,路至王桥,康王觉得脱身不掉,便稍停桥边,求助于当地百姓。该地百姓看见康王逃难,遂在乡贤带领下,帮康王逃过王桥,并以最快的速度把桥上一孔最短的桥梁石卸下河床,而康王安然东逃,金兵却阻在桥西,无法过河。他们眼望宽阔的河面,无法继续追赶,只得回头西撤,康王才逃过一劫。时过数日,康王传来圣旨,钦封王桥为“皇桥”。后代百姓为事纪念,又把皇桥别称为“拔桥巷皇桥”,此别在《慈溪县志》里有专门记载。
  明朝御史护桥
  明代崇祯年间,在皇桥东首一华里处,住有一位姓沈的御史。他深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也爱乡亲的纯朴忠厚,在从政多年、告老还乡以后,为家乡治山治水,兴修水利,浚疏河道,铺路造凉亭,乐做善事。他在妙山境内清理了两条南北方向的大河,又修整疏浚了横贯东西方向的数条小河,使小河通大河,大河连小河,成为井字状河网,河水流畅,船运方便,旱涝无灾,妙山从此成为富庶之地。沈御史疏河时,见到皇桥年久失修,便集资重修桥身,又修了两端路面,在桥东造了三间凉亭,供来往路人憩息。他还在桥西两侧兴造了许多店铺,到清末皇桥一带店铺相连,生意兴隆。尤可一提的是,沈御史也十分怀念造桥时牺牲的两位童男童女,抚桥思昔,他又毅然出资在桥东侧买地建造一座砖塔,取名为“皇桥塔”,供后人永远纪念造桥先人。此塔高近10米,用砖砌造,塔外有石围墙,塔内供奉无名孩童。此塔保存至1956年才消失。
  晚清巨商偷桥
  到了晚清,当时慈溪的交通逐渐发达,经商致富的人多起来。离皇桥数里外的地方便出了一个地方暴富商人,在慈城内准备建筑豪宅。当时造屋都是用木材,风水先生在选址后对他说:“木惧于火,房屋前后相连,火患考虑为先,若要克之必须寻宝物以镇之。”风水先生还告诉他,造于汉代的皇桥上有避火石块,此石为狮子状,紧嵌在桥中央的栏板石中,但避火石体大量重,桥上行人不断,如何设法取得?商人邀人暗地商议,终于定出明修暗偷的办法。于是商人到皇桥求见当地乡贤,盛赞造桥先贤,欲惠泽百姓,同时又指出桥面有破损之处,表示愿意出资雇人、购料修理,以做地方善事。皇桥人看他一派真诚,未知他别有用心,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商人带了几十个工匠,运来石料,日夜不停地施工修缮,乘机换出桥面的所谓避火宝石,派人运到家宅作为奠基石……不久此举被人发觉,这商人遭到当地民众永世唾骂。

作者: 罗季森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