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的赵氏兄弟

发布时间:2013-09-03 08:47浏览次数:

  一个因白衣高洁,一个因紫衣富贵,宁波慈城的赵氏兄弟双双被载入史册。不同的是,白衣哥哥被收入地方志,以列传被歌颂;紫衣弟弟则是以《明史》传世,但载入的是“奸臣”之目,这样数百年来他一直臭名昭著。这对截然不同的兄弟就是赵文光、赵文华。
  赵氏在慈城也算是名门望族,读书中举、出仕为官的名人不少,较早出名的有元朝的赵偕。赵偕在大宝山创建了宝峰书院,招收学生,连县令陈麟都上门求学,以至宝峰书院与杨简创办的慈湖书院齐名,为慈城的三书院之一。只可惜赵氏传到了赵文华的父亲这一辈,家境已不太宽裕,偶然还要举债度日。在民间就有讽刺赵父是举人撑门面——“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传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家相对贫苦的生活境遇,造就文光、文华兄弟俩。这对兄弟从小懂事,尤其是文华,就有替父母分忧之心。如今在慈城仍流《赵文华借银》、《赵文华圆梦》等传说,说的就是少年赵文华的聪明才智。
  赵文华,字甬江,明代名臣。职司空,入内阁,有“出将入相”之称。相对弟弟而言,哥哥文光的人生似乎要逊色得多,也鲜为人知了,但他也是少负才名,倜傥不羁。
  俗话说: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赵文华,因年幼时替严嵩详过梦(详梦为慈城方言,意为圆梦)。中举进京时,恰好严嵩得道受宠,他就拜严为父。可没过多久,赵文华又献媚于世宗皇帝,并敬送百花仙酒,还说什么:恩师严嵩就因喝此酒而长寿。他万万料不到,世宗帝会写信询问他的义父……而严嵩得知义子所为,气得七窍生烟,若不是严夫人的斡旋,这对义父子必定反目成仇。而哥哥文光却不象弟弟那样诡计多端。一次,他见一个高大的男性乞丐向他讨食。赵文光不但将自己的中餐分一半给他吃,还告诉他:“吾相若非墦闲人也。”随即取出自己不多的积蓄给他,让他另择生计。数年后,赵文光回家途中,遇到盗贼。待盗贼定睛一看,发现是那年送食赠钱的赵先生,立即率众拜跪曰:“赵先生生我者也。”而后,归还抢资,加上那年的银钱,可能觉得还不够报恩,又送了许多银子。而赵文光只是取了被抢的那部分钱,就辞别了,盗贼头目敬佩赵先生的为人,马上派人暗中保护赵先生平安抵家。
  一个生性狡猾,一个生性善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因攀龙附凤,因抗倭有功,赵文华也渐成了世宗皇帝的宠臣。中国的官场历来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手握大权的弟弟文华总想提携哥哥文光,给他求得一官半职,但赵文光却推辞道:“吾慈山水仅堪自怡,命酒赋诗其中,吾愿足唉,浮云世事无以累我。”
  古人云:志不同,道不合。渐显紫衣贵的赵文华怎么也不能理解白衣哥哥高洁的志向,他仍旧悄悄地替文光谋了个都指挥使职位。当弟弟向哥哥报喜时,却遭到赵文光的严厉训斥。就这样,一个尚书的哥哥文光只在边远的乡村当了个穷教师,读书吟诗,一杯茶、一盅酒,伴陪了白衣寒士的终身。
  而在京城为官的赵文华,一借严嵩的提携,二靠自己的机诈聪明,官位是一路高升,从刑部主事,至通政使,后又提升为工部尚书,且加太子太保,又累进为少保。其儿子赵怿思也被授予锦衣千户。一年的中秋节前夕,弟弟文华准备回慈城省亲,因出门时紧急被召,起程耽搁了两天。京城的大官回到了小城,看热闹的百姓,送礼品的官吏……人们车水马龙似的涌往赵家。回到家里,母亲说是过了八月十五的团圆佳期,而赵文华边安慰母亲,边让知府张榜告示:“今年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书生哥哥文光见此,又见弟弟似有“叱咤一发,千人自废”之威,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正色规劝弟弟:好自为之。
  然而,面对众星捧月似的浮华,面对白花花的银子,赵文华怎能好自为之?终于,穷苦出身的赵文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私欲了,他利用职务的之便,利用皇帝命他建西苑新阁之机,挪用了大量的银两,为自己在西长安街新造了新宅……以至在明史留下了“工部大木,半为文华作宅,何暇营新阁……”和“侵盗以十万四千”记载。
  之后,赵文华的义父严嵩案发,皇帝追查其党徒,赵文华必惩无疑,后因其年老有病,虽保住性命,也是削职回籍,而他的在京城当官的两个儿子都被充军到边陲的荒芜之地……
  在慈城,原被踏破门槛的赵家一下子门庭冷落,荒草青青,万难之中所幸的是赵文光平时一身正气,腐败弟弟未能殃及于他,以至他担起培养赵文华后代的责任。十几年后,赵文华的孙子赵昌期在这位白衣大爷的教育下,脱颖而出,终于在万历三十八年,高中进士,并任婺源知县,从而重振了赵氏家族。
  赵昌期,字当时,号青严,初为婺源知县,后擢升为南京兵部主事。在婺源任地方官时,赵昌期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婺源地处山区,居民出行诸多不便,赵昌期走马上任,便修建了许多山路。同时,他还建尊经阁、立文会,倡文兴学,教化民众,传播文明。过去婺源没有地方志,赵昌期到后,便征求年长的老人和乡贤意见,计划纂修了《婺源志》,没等史志出版,他已调往丹阳……
  无论昌期在哪里为官,他始终把白衣大爷千叮万嘱的“为民”两字牢记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这样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因此,人们为纪念一心为百姓的赵昌期,便在镇江宝晋书院塑像立碑,以传后人。
  其实赵昌期无论生性善良的做人之道,公正亲民的为官之道,还是喜诗精书的志趣爱好,活脱脱象其白衣大爷赵文光,这也难怪他醉酒梦语:“养我育我乃大爷也。”
 

作者: 王静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