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950800/2011-00461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11-02-28 |
第一部分 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区科技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江北”建设要求,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培育发展高新和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信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2010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成立院士工作站1家,现代农业示范点4家。全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11项,市级项目37项,获得上级经费补助首次超过2000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中策集团柴油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年全区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9亿,同比增长31%。全区专利授权1396件,专利申请1570件,专利授权首次突破千件。慈城西部工业区获得省发改委等四部委批准建设省级高新园区。区科协获得市科协工作先进单位。
一、优化了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1、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2010年,加强了对基层和企业的调研和服务,根据企业需求和区域创新现状,及时调整和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全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若干政策》、《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分)、《江北区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加强了科技宣传和服务。继续夯实《江北科技信息网》、《江北科普》报等科技宣传主阵地,同时借助市区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对区域创新好的企业、好的做法的宣传,不断扩大了科技工作影响力。利用下基层、进企业、办培训等各种机会加强了科技政策宣讲和服务,推动了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二、强化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1、培育和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区域企业科技创新的标杆和龙头。通过项目立项、政策兑现、科技孵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了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比例,扩大了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并积极引导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区25家高新技术企业1-11月实现总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3.3%,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8%。90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31.2%。
2、加快创建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培育研发机构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10年,认真开展了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的申报和中期验收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机构的档次和层次。全年分两批申报“赛克思液压泵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家,认定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新认定4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新认定8家。全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达到68家,占规上企业数量的12.6%。
3、加强了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开展科技项目是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年全区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5项,获得国家经费补助320万元;获得国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得国家补助300万元,同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等国家项目5项。列入宁波市重大科技招标项目1项,其他市级项目36项。中策集团柴油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两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9项,补助总额1090万元。
4、加紧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针对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和水平较为薄弱的现象,联合江北区专利维权服务中心和几家专利服务机构,组织各街道(镇)、工业区开展了新一轮专利进企业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我区企业专利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以点带面,努力形成良好的专利工作环境。2010年,全区专利授权1396件,专利申请1570件,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千件,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率位居全市前列。同时获得省专利示范企业认定1家,宁波市专利示范(试点)企业4家,认定区级专利示范企业10家。
三、促进了产学研联合
1、积极实施了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合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产学研联合。3月份协助组织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与宁波国家高新区的交流合作活动,签署了《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宁波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宁波国家高新区江北园。4月份组织落实了江北区政府代表团赴中控集团的考察签约活动,签署了《关于共建中控智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协议》。6月份组织开展了我区与浙江大学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签约活动。7月份与浙江大学签署了共建浙大工研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的协议;与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江北“智慧城市”建设。12月份,与中国测量技术研究院光学研究所签订了成立节能及检测技术研发中心的协议。此外,还成功策划组织了区党政代表团赴无锡新区、上海创业中心、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院、中科院材料所等多次科技考察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区校(院)合作关系。
2、深入开展了校(院)企合作。2010年,重点推动了我区企业与宁波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通过组织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相关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对接,成功促成合作项目7项,并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专家赴江北企业挂职活动,直接深入现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此外,组织举办了《科技专家江北行——宁波江北大学联合研究院专场项目推介会》、《科技专家江北行——项目投资与产业升级专场对接会》等多场活动,参与企业百余家,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1、强化了孵化器管理。以“提高孵化水平、提高企业产出、提高中心知名度”为核心,重点加强了区科技创业中心的孵化管理、宣传推广工作。截至2010年底,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企业73家,在孵企业61家,实际注册资金5560万元,全年实现产值8670万元,同比增长47.9%,被评为首批宁波市工业设计基地。同时也积极鼓励慈城镇、各街道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二次利用闲置资源,创建科技孵化器,加强各孵化器的联动,实现集群发展。我区已有甬江街道、洪塘街道、庄桥街道初步创建了孵化器,其他街道(镇)也在积极筹划准备中。
2、加强了大学联合研究院和宁大产业园建设。制定了大学联合研究院绩效考核办法,加强了对研究院所属各研究所和技术转移中心的监督和管理,努力提升各所的技术服务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宁大产业园的服务和管理,努力提高亩产绩效。2010年,宁大产业园企业实现总产值近1亿元,同比增长43%,纳税突破1000万。
五、推进了区域信息化进程
深入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在全市县市区中率先启动了江北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编制完成《江北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先行推行了“慈孝节老人手机进社区”、江北中心小学“学、校、交警通”、甬微集团智能家居等一批试点项目。出台了软件专项政策,鼓励和加快了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全年全区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23家,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二产企业软件业务剥离成立的软件公司3家。宁波永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区,实现了市级重点软件企业的突破。新认定软件企业4家,软件产品17件,全年全区软件业务收入1.67亿,同比增长39%。宁波江北名特优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的电子交易信息系统项目等13个信息化推进项目获得区级立项,补助资金200.57万元,带动项目总投入达1061.6万元。
六、加强了农业科技工作
进一步规范了农业科技管理,调整并制定了科技项目、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示范点等九大农业科技奖励和补助政策,激发了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立了农业科技联络员制度,推进了我区的农业科技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科技合作活动,举办“江北区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等多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近十场,参加农户200余人次。建立了首席农业专家制度,聘请水果、花卉、茶叶、蔬菜等相关领域的多名国内知名专家为我区提供产业规划、农业培训、科技项目攻关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共邀请10支科技特派员团队来我区对接,努力促成了一批符合本地发展的高新农业合作项目实施。加强典型示范作用,遴选出“水果立体套种示范点”、“精品葡萄栽培示范点”、“微型出口盆景示范点”、“大鲵驯养及繁殖示范点”等4个基地作为现代农业示范点进行了培育。全年共有13个农业项目获市级以上立项支持,获得补助经费118.5万元。
七、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顺利完成区科协换届工作。区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聘请童志鹏院落士为区科协名誉主席,大会选举产生了区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7名,常务委员19名,科协主席1名,副主席2名。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全年新建科普标准画廊10个。广泛开展创建工作,对创建省级科普单位进行了检查指导,同时鼓励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各级科普单位创建工作,以创建带动全区科普工作的提高,全年新创建各级科普单位13家,申报科普机关4家。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制定了201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计划,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针对四大重点人群,开展了一系列提升科学素质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年合计开展“科普月月行”活动246次,在农村播放科普电影50场,分发科普报、科普年鉴、科学素质知识答题等科普宣传资料近9万份,播出科普大篷车电视专栏节目50期。成功举办了2010年全国科普日暨中华慈孝节“史翠英杯”慈孝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和江北区第一届创新发明大赛颁奖晚会,获得了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第二部分 明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区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新江北”和“智慧城市”两大建设目标,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激活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区域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工作重点:
(一)紧抓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联合
推进浙江大学工研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和宁波市江北大学联合研究院建设,早日为区域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可持续发展实践区建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产业层次。加强区科技创业中心和宁大科技产业园管理和服务,强化对各街道、镇和社会力量开办科技孵化器的督导,实行优胜劣汰,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类新兴产业提供优质储备。进一步加大科技合作力度,提高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为我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强对高新产业的培育,着力培育有色金属、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气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在项目立项与载体建设上向具有一定规模、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形成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的引导,全面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区域内产业链的营造,提高区域内产业配套与服务能力。加快新能源、物联网、软件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引进,尽快形成增长点,提高我区产业层次。
(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两化融合
联合有关单位,制定出台产业招商、基地建设、信息化推进、人才引进等多项扶持政策,形成“1+X”智慧城市建设政策体系。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和“云海计划”,重点招引物联网、云计算等企业落户我区发展。深化与科研院所及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智慧城市合作活动,推动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案例在我区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推广。加快软件信息和创意设计基地、网络数据基地、先进硬件研发制造等基地建设,为推进我区以物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创意设计为代表的智慧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促进全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继续推进我区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部门协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完善专利管理机构,加强专利政策宣传和培训,提升企业专利管理意识。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核心专利技术向企业转移。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专利与其他科技项目的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支持。以专利示范企业建设为抓手,把专利制度建设和专利产出能力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引导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能力强的企业。
(五)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发展现代农业
以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政策引导力度,用足用好农业科技经费,进一步激发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健全农业科技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农业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科技联络员的力量,争取在农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突破。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组建江北区园艺研究所,加强与涉农高校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提升区域农业创新水平。加大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的支持,努力发展壮大农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农业农头企业。
(六)推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针对四大重点人群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督促九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强化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加强科普设施和科普资源两项“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关注残疾人、外来人口等弱势群体,在其居住集中地建立或完善科普图书馆、科普活动中心等设施。依托“科普月月行”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激发群众科普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深入开展“金桥工程”活动,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牵线搭桥。积极发挥“科普惠农服务站”在农村科普工作中的旗帜作用和网络优势,通过专家与农民建立进村帮户联系服务制,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各学(协)会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江北科技局
201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