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的桥

发布时间:2010-06-21 20:59浏览次数:

  “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读唐人杜荀鹤的诗,令我想起慈城的桥。那慈城人家沿水而居,枕垫水上的情景。
  姑苏还南的慈城,多水亦多桥。城内的宅院后门是河,前门还是河,这样的慈城人家,可借助竹篮抑或石埠头买卖时令蔬果;出门呢?走过门前的小桥,沿河而行。
  曾经是慈城的街巷,多为半边路半边水。有多少慈城人家,就有多少这样的小桥。这样的小桥,多为一块长石板,一头搁在街巷的道路上,一头搁在各家的门廊下。桥,短而窄。桥亦无名,多以桥畔的人家为记。倘若谁家,想给小桥美化抑或加点料什么的,也不取桥名。慈城人家的书房有名,抹云楼,缀经阁,醉花楼,五花八门的书斋名,却很少有自家的小桥名,因而这样的小桥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块桥板的名儿,是三块石板的小桥吗?“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不知迎娶新人的花轿,是“乌里、乌里逢逢”地过桥,还是将“婚礼曲”的息止符落在桥头?
  自家的桥无名,大家的桥有名,这便是慈城的桥。史志记载慈城的桥,分城中、南乡,西乡,北乡,有数百座。这种不是上述的小桥,而是慈城人家所记忆的桥,亦分城内的桥或城外的桥。曰,城内三座桥,城外三座桥,还有院内三座桥,那是学宫的畔池桥。
  慈城方言称桥为“根”,或“口”,然民谣流传的桥却是“座”。这根、口与座虽同属量词,而用于慈城的桥则有大小之别,重轻之分,城内三座桥,城外三座桥……桥的气势也不同凡响。
  城内的骢马桥,一座屹立在下横河的古桥,是唐开元二十六年,慈溪第一县令房琯所建。骢马桥边潮落处,夕阳几度系航船,风雨数百年,这座记忆在慈城人家的古桥上有石亭,石亭旁立两柱,四方柱的一面分别镌刻着慈城的千年绝对:“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对方敢并坐,南京河北京城南北两京水土一统才成大业。”也许如此,一邑小城又有一民谣记桥:马灯高上巧又巧,慈城自有骢马桥,横街转弯西闸桥,西门走出太平桥。
  太平桥与夹田桥、三板桥横跨慈江,是慈城人家记忆的城外三座桥,青山隐隐水沼沼,桥于慈城人家的记忆莫过于是夹田桥下的水涨一尺,士子科举可中状元的传说。而三板桥的记忆有费淳的《吉庆桥记》:旧时的三板桥因年久失修,潮起潮落让过往的行人常遭水溺。一邑人士担忧分万,桥的南乡有一寺,称东皋寺。东皋寺有一僧人,念乡人之悠悠,便走乡化缘,募得重修桥资,新桥落成之时,改名为吉庆桥,时为清朝嘉庆二年。潮起又潮落,吉庆桥,三板桥几毁几建,今亦早成了毁废的遗迹,然“天下桥梁道路之废而复兴者,皆出于人,顾不特出于有力之人,而尤出于有心之人。”城外的三板桥却这样地记在慈城人家的心上。
  《吉庆桥记》记载了三板桥的变迁,亦记载了一邑小城的有心之人是如何将水上的渡变成水上的桥。桥是固定的渡,渡是活动的桥。因为有了桥,水上也就有了路。旧时,陆上的路是人走出的路,而水上的路却是人搭建的。
  城外多野河,自然多小桥。乡野的小桥,与上述的小桥不同,多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样的小桥是大家所建大家走的桥。同样是小桥,却有桥名。桥名,有的以邻近的村姓而名,张家桥,李家桥的称呼,犹如乡亲唤自个的孩儿——阿狗阿猫那般的亲切易记;有的则取名于当地的人文轶事,如王桥,就是乡人救落难皇帝而得名。王桥,俗称廿板王桥,是一根位于县城西八里的古桥。据传,宋高宗被金人追到这座乡野的桥,被乡人拔桥板得救。如今,断了一块桥板的古桥还遗存于广袤的田野上,“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一座小桥,流传了一个故事,一座小桥,记载了一段历史,这就是慈城的桥。
  慈城的桥,穿越了数千年文明的隧道,过桥,人们可以徜徉在宁波最古老的城市——句章;慈城的桥,典藏了数千年历史的卷宗,过桥,人们可以与古人作揖,与先贤对话。不知多少次,我站在慈城的桥头,俯瞰桥下的风景,回首桥上的风光。我明白,我所站的慈城,地图上只是小小的一点,但是过桥的人却如同桥下的水四处奔流,汇成了一个称为“宁波帮”的溪流而覆盖全世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昔日,慈城人家过骢马桥,过门前的小桥而回家。如今,慈城人家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而回家。不是吗?说慈城的桥,一定要说这座世界最长的桥,她一头接轨长三角,一头连着宁波的北门慈城,这多像慈城人家曾经门前的小桥哟。

作者: 晓草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