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杰出的兵工专家郑汉涛少将

发布时间:2010-01-20 14:06浏览次数:

  郑汉涛少将(1915—1992)是我军杰出的兵工专家和兵器工业领导人,是一名1934年入党的共产党人,曾任国防工办副主任长达十余年,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
  郑汉涛,1915年出生于慈城镇芳江村郑家的一个职员家庭,原名衍松,先后毕业于崇本小学、效实中学初中。1933年底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曾任上海新华印染厂和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工务主任,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在抗战爆发后,他为了抗日报国,抛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和优厚的工作职位,秘密离开上海投奔延安。临行前,留给父亲两行诗一首:“欲知您儿去何方,掀开水浒第一章”。
  在延安,郑汉涛任陕甘宁军区军工部工程师。1938年冬,陕甘宁军工部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晋东南,后调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工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负责各所、厂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协调、新产品试验以及生产与技术管理。郑汉涛根据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示,积极从事从作坊式生产到企业化管理的探索,他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写了工厂管理教材,举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在他的倡导下,工厂成立了工会,取消了军事化生活方式,职工吃住自由,工厂实行民主管理,依据“集体合同”组织生产劳动,生产过程实行定额管理,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了生产统计、产品检验、器材使用、工务记工制度和各种工艺操作规程。职工劳动报酬除基本工资外,按技术等级评定津贴标准,工厂领导体制从政委制改为经理制。企业化管理的推进,使军事工业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发展。郑汉涛的企业化管理,不仅在兵工厂,而且在整个根据地都普遍推行,并成为建国后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他还指导火药技师焦逢春编著出版了《炮弹》一书,为炮弹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山区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今华北工学院的前身),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时任工程处长的郑汉涛参与了该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为解决当时急需的兵工技术人才问题,进而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郑汉涛同志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继续在太行地区担任军工领导工作。
  1949年太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汉涛任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次年5月,任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副主任。1951年政务院决定成立兵工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兵器工业,任命他为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军政委员会兵工局局长。郑汉涛同志尔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在他调任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62年7月7日签署授衔令,授予郑汉涛少将军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研制“两弹一星”的任务。在攻关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两弹一星”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和更好地组织全国大协作,1962年 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这是新中国负责领导全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机构,也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总指挥。中央专委办公室设在国防工办,郑汉涛少将兼任副主任,期间,郑汉涛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在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前夕,他曾率有关人员到现场,会同基地人员对降落伞和氢弹总装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检查,以确保安全可靠。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军事大辞典》、《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等书籍均记载了为我军的兵器工业和祖国的国防工业事业所作贡献。在建军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纪念这位献身中国国防工业事业的江北骄子。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