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官张斯桂

发布时间:2010-01-20 13:56浏览次数:
  晚清社会,旧秩序日趋崩溃,转型、变革不可阻挡。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一个突出群体,其中就有宁波人张斯桂的身影。
  张斯桂(1816-1888)出生于慈东马径村,也就是今江北区庄桥街道马径村,那里依然保留有相当规模的张氏古宅建筑群。根据现存《慈东马径张氏宗谱》记载,张氏祖上为唐太宗贞观至高宗麟德时期负责全国马政的太仆寺卿张万岁。张氏自宋南渡始迁于甬上,始祖为张宰,字明卿,进士出身,聚族而居,村口立牌坊旧有一联“派接清河太仆第高宗马径,支分元建昌风古播梅坡”,并取村名为“马径”。张斯桂的父亲张肇霭,官名张钜,字麟书,是慈东马径张氏第十八世,生有二子。长子张斯桂,字景颜,号鲁生,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光绪十四年三月初六。清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被奉旨赏加三品顶戴,出使日本国首任副使。光绪三年十一月(1877年10月),他与正使何如璋一道率从官十余人一行乘船东渡日本,成为晚清中国人真正赴日本调查、学习的开始。
  张斯桂于1861年在安庆拜识曾国藩,与李善兰、张文虎等人,充当曾国藩的幕僚。根据《入幕之曾国藩幕府僚》资料,张斯桂在曾国藩幕府中从事“帮办营务” 活动,功绩较多。曾国藩幕府中最为重要的人才之一容闳,也是张斯桂按照曾国藩的意图三次致函延请入幕的。1864年11月,近代中国杰出的传教士人物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为清政府翻译完成了《万国公法》中译本,请张斯桂作此书序。在丁韪良眼中,张斯桂“是通儒型的人物,有经世之才,也颇知西学”,是“中国文人阶层中最优秀的一类典型,他们是那种古典知识不会导致对现代科学产生偏见的人”,张斯桂所写的序“展示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非常少见的对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他以中国古代的春秋列国比拟中国与欧美诸国,据“首善之区,四海同会,万国来王”之语,相较于列国,把中国自喻为东周天子。这个隐藏的比拟,其寓意是相当丰富的,一则说出了张斯桂心中的中国本位观念;二则说出了当时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东周天子一样,道德文化的地位虽高,但已是王道陵替,政在诸侯;三则承认西方列强等同于春秋时代的华夏列国,而不再是蛮夷。他认为,英、美、法、俄为世界四大强国,但并非天生就强,而是靠自己奋斗,关键在于“务材训农、通商惠工,而财用足,秣马厉兵、修阵固列,而兵力强”。英、法首先开始搞工业革命,搞海运贸易,制造机器,从而迅速崛起。俄罗斯积弱久矣,但通过学习西欧,也迅速赶了上来。美国原来只不过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实行共和,并妥善处理好了国内外关系,也成为强国。张斯桂的这番格义对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影响深远。他用西方国际法的普遍话语来看待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一视域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世界,开展洋务运动的战略眼光。
  在日本任使期间,张斯桂与许多已经在日本谋生的宁波人有着亲密的交往和接触。其中比较有资料可寻的有慈溪王氏家族族兄弟王仁乾、王治本、王汝修、王琴仙等人,之后,张斯桂又为许多慈溪人渡日经商、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为近代旅日宁波帮的产生和创业作出了贡献。在日本,张斯桂看到了不同于曾国藩湘军的军队组织方式,借鉴这些组织方式,为保留湘军等地方军队集体忠诚于清朝廷找到了合法化的改编途径,为走向近代中国革命创造了军事条件。张斯桂也是一位文人,与参赞黄遵宪、杨守敬等人共同研究学问,多与日本汉学家往还唱和。先后为惟田浅常手辑的《皇国名医传》和栗园浅田先生手辑的《先哲医话》两部日本有名医书写了序,也为高桥二郎译述、冈千仞删定的《法兰西志》作了序。在围绕《日本刀歌》构成的中日间文化交流共同话语场上,张斯桂曾与岸田吟香在沪上有过著名对话。他将自己在日本的见闻结成诗文,著成《使东诗录》,该《诗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晚清士大夫出洋时内心活动的若干“镜头”。回国复命时,张斯桂将日本刺槐树树种带至南京试种成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