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董宅

发布时间:2008-10-06 11:55浏览次数:

  想必位于白沙街道的董宅是一座望族宅第。这有记载:江北董家自明清至今的四百多年间,几十代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董家“以读书求功名”为传家之道,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明朝的董世登。他世居甬江边,园庐山花竹,家有藏书,喜欢写诗,有遗诗数卷,可惜被一场大火毁之一炬。他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客从远方来,他剪韭击鲜,不亦乐乎。
  董世登膝下有一子名守瑜字次公,这人达官高第,想当年甬上没人不知董次公的。他官至户部贵州司主事,乃是董氏家族最高的长官。既是如此,他不畏权贵,几次上疏向崇祯帝陈述不同意见,仗义执言,被皇帝采纳。退隐之后,董次公研究《易》学,颇有成就。为此,《四明谈助》评价“明季遗民之盛,莫如甬上,甬上诸遗民诗,莫如先生。晋之陶,唐之司空,宋之万,尚不敢斥言。质言之,而先生之称情而出,恣其所欲道者。”他的儿子董道权是个孝子,父亲卧床三年,他端茶递药,毫无怨言,父亲死后尽心侍奉母亲。写到此,我想到慈城的董孝子,不知他们是否同根同族。
  就是这样的忠孝之家,书香门第,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触动,读着“圣贤书”的董家子孙也开始经商。而在董氏经商史上不得不提的是董振甫。他是近代“宁波帮”的代表人物。
  “宁波帮”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富庶、最为庞大的商帮之一,也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商帮之一。“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充分形容了他们的特殊。宁波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城市,而它之所以能造就一个“大宁波商会”和“大宁波帮”,精神是一股巨大的支撑。虽然生意做得很大,董振甫在居家生活上还是有着宁波商人传统的克勤克俭。他的儿子们小时候就亲眼看见父亲吃饭时的节俭,吃完快餐,他会把掉在沙发上的一粒米饭捡起来放进嘴里。这些细小行为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关于诚信,清代鄞县商人孙昌燮曾说:“信义人所弃,自我得之,则富贵也。”“信”是宁波商人最看重的商业伦理,主要表现为信誉至上,货真价实,诚实不欺。
  说到董振甫,先得说董振甫的父亲。董振甫的父亲是屠夫出身,后来为一个德国颜料商看仓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颜料商仓皇逃回德国,把仓库中的颜料全部给了他。于是董振甫的父亲发了迹,赚了钱,在宁波江北岸买了地皮,盖了两进两层楼的房子。在江浙一带的旧宅第中,如小桥流水一般的园林景观不胜枚举。然而说到木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的集大成者,就要首推浙江宁波的董宅了。它的始建者就是董振甫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每个儿子可分一进房子;而女儿则是要泼出去的水。这房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宅。大儿子董振甫继承父亲的颜料生意,在市内开了一家颜料店,店名叫“董顺记”。他的父亲从此大做慈善事业,回报穷苦人家。他在他家前面一条通向乡下的小河岸边,盖了一座非常大的凉亭,专供过往行人、苦力和小河上的船夫歇脚,人们都称呼为“新凉亭”。他还大做佛事,普度众生,并在宁波乡下老家一座山上盖了一座庙,供老乡们上山烧香敬佛。这位老人慈善为怀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儿孙。董振甫开的颜料店所以起名“董顺记”,是想一切顺顺发当的。可是,是不是一切都顺利了呢?董振甫子女的母亲是他娶的第五位填房。前面四位,都是在生头胎时,因难产死亡。而这一房生他的大儿子时,也是难产,是医生用夹钳夹出老大,才母子平安。这位夫人一共生了五子二女,第二个女儿和第五个儿子,都是在小时候得脑膜炎而夭折,因为当时没有特效药,董振甫的这位太太在她42岁时生下小女儿董木半。最后,这一家子的孩子是宁波人常说的“四盆子一碗汤”,即木兰前面是四个哥哥,而她是最小的独生女。董振甫的四个儿子与一个女儿的学名是:南山、鼎山、乐山、名山,雯英;家名是:济源、济渭、济泯、济泉和木兰。
  1941年,因为大儿子在上海结婚,二儿子和三儿子在上海读书,同时为了避战乱,董振甫带四儿子名山和小女儿木兰举家迁到了上海。他们家租了一幢位于爱文义路西摩路口弄堂里的石库门二层楼,一间给大儿子做新房,一间则由其余6人挤在一起住。
  作为第一代的宁波商人,董振甫注重实干,不尚空谈,他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日积月累,成为一些行业与工种的行家里手,他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巨商。

作者: 忻然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门户网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