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十年温暖守望!他们是老人没有血缘的“儿女”

发布时间:2025-08-27 08:58浏览次数:

在文教街道双东坊社区,有一支“东坊儿女”志愿服务团队。十余年来,他们把社区里的独居孤寡老人当作亲人照料,成了老人们口中“没血缘却贴心的儿女”。

8月26日,“东坊儿女”志愿者表彰大会暨社区市集活动举行,既是对爱心的加冕,更是志愿者与老人“双向奔赴”的温情写照。

表彰现场

双东坊社区是宁波规模较大的老旧小区之一,老龄化问题突出,常住人口约82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三分之一。不少老人因残疾或行动不便,面临就医、出行等难题。部分独居老人因长期缺乏照料,内心孤独。

而“东坊儿女”的出现,恰如一缕微光,照进了老人们的日常。

“最初就是几个邻居搭伴,帮孤寡老人买买菜、配配药。”双东坊社区党委书记严巧玲回忆说,十年前,“东坊儿女”还只是个小范围的爱心小组,如今已发展到近60人规模,今年年初随着爱心企业和组织的加入,团队服务对象与内容也随之拓展。

团队不仅整合了热心居民与网格员力量,还汇聚了十杰装饰、文小社、联通、华数、小杨工作室、燃气管家等多方专业资源,形成多元协作的服务格局。

表彰现场

每周,“东坊儿女”都会上门看望孤寡老人;每月,他们还会为子女常年在外的独居高龄老人提供“爱心扫除”服务。针对高龄、空巢、残疾等不同群体,联盟以“一对一”“多维度”结对模式,量身定制关怀计划,提供物资代购、就医陪护、上门送餐、爱心扫除、家电维修、康复保健、家政清洁等50项服务。

志愿者董红霞经营着一家快递驿站,日常接触社区老人多,对他们的难处感同身受。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她当即报了名:“他们子女不在身边,能帮一点是一点。”她结对了6位老人,日常为他们送餐、读报、做家务,照料得无微不至。

志愿者董红霞上门照顾老人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87岁的包伟玲老人。“老人腿脚不便,家又住在6楼,却总想下楼走走。”半年多时间里,董红霞一次次搀扶着老人慢慢上下楼,直至老人后来转入康复医院。

另一位志愿者张颖已投身服务近三年。“这些高龄独居老人生活上多有不便,记得有次送饭时,刚好碰到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摔倒,我立刻联系了社区书记和老人家属,还好有惊无险,这样的事我碰到过好几次。”

如今,她结对着4位独居老人,心里总惦记着,每周至少上门看望两次。“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老人随时打个电话,我就能赶过去。”张颖表示,“他们和我爷爷奶奶年纪差不多,一进门就喊‘小张来啦’,相处起来特别亲切。”

志愿者张颖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77岁的袁阿姨提起张颖,脸上漾开笑容:“孩子工作忙,不能常回来,有时候身体不舒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和我结对的小张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经常来陪我聊天、打扫卫生,让我觉得不孤单了。”

活动现场暖意融融。受助老人们握着志愿者的手反复道谢,眼里藏不住的笑意。

“星光义卖”摊位上,志愿者售卖或捐赠个人物品、手作作品,每件商品都附一张“服务故事卡”,字里行间藏着温暖过往;受表彰志愿者牵头提供义诊、家电维修、老年手机指导等服务,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公益角里,居民们主动认领“传承心愿”,如资助某次服务,助力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星光义卖”摊位

陪独居老人读报解闷、在台风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热饭、帮高龄老人检修家电隐患……十年来,“东坊儿女”志愿服务团队已举办上百场活动,累计服务老人18000余人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用坚持与爱心,成了老人身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依靠。

“今天的大会既是对爱心志愿者的表彰,也是一个新起点。”严巧玲表示,“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公益力量加入,持续扩大服务圈,延伸养老链条,让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