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时评丨向“绿”而行,绘就江北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2 08:58浏览次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日前,《浙江日报》整版聚焦江北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之路,通过水生态价值转化、绿色农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三大路径,深度报道了江北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的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

“两山”理念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的。二十年光阴荏苒,这一理念不仅引领之江大地发生绿色蝶变,更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石,也为江北区的高质量发展点亮了前行明灯。

这些年,在活韵生金的水领域,江北区紧紧抓住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水环境提升和水生态价值转化,在近100公里的滨水游步道间,推动了水利与体育、文旅、自然资源等行业深度融合。在绿色农业实践方面,江北区不断迭代升级绿色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了盲目施肥导致的肥料浪费和面源污染;智能性诱捕器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生态防线”;牧场里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滋养牧草,牧草又反哺奶牛的“循环经济”等等,一条条生生不息的绿色闭环已成常态。在新韵蝶变的村庄,江北区聚力实施的“形态融·城乡美”“要素融·城乡畅”等“五融”工程,加快了城乡要素流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均衡,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城市的“会客厅”“后花园”已逐渐成为江北乡村的代名词。

在江北的一水一田一村间,江北人时时处处都在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奋力绘就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新画卷。这一次次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生动见证了江北区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从侧面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当代中国发展最深刻的辩证法。“绿水青山”代表生态财富、环境保护,“金山银山”代表物质财富、经济发展,“就是”二字,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江北区在一水一田一村间精准把握住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住生态红线与发展底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

当然,践行“两山”理念,最终目的仍然是让生态红利惠及每一位民众。而今,随着江北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不断推进,甬江北岸大地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从星湖碧波到红色云湖,从姚江古渡到句章古城,水上赛事、高山杨梅、渡口咖啡、乡村民宿等等,这些从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再到不断拓展的城市绿色空间……一座座城镇、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江北,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生态经济的成功实践,更是一种新型文明的生命力。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生生不息的绿色力量,也必将成为江北人奔向清洁美丽未来的征程的持久而澎湃的动力。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