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点拼图”升级为“农旅产业生态圈”,北郊画卷又添新景!
走进夏日的北郊,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刚种下的120多亩夏季水稻已冒出新苗,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与之隔着一条梅竹路的徐江岸新屋自然村,拆旧待建的场景热火朝天,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等到年底,我们全新的自然村即将建设完成,又将带给宁波市民一个游玩的新去处。”甬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北郊夏季绿油油的水稻。
今年年初,甬江街道依托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正式启动徐江岸新屋改造项目。与以往单纯的乡村建设不同,该项目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参照了达人村的模式进行整村改造,不仅进行了物理空间的更新,也希望能进一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重塑田园生态与乡愁记忆,让村民真正受益。”
在中央资金的精准扶持下,沿着梅竹路的K字田高标准农田和河道提升工程率先告捷。原本产量不高的贫瘠土地经过精心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高标准农田。“这一转变不仅为村庄与村民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来源,更筑牢了北郊农旅融合的生态基底,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助力。”该负责人如是说。
眼下,徐江岸新屋的整体改建工程进度已过半,一座融合田园风光与文化体验的和美乡村初现雏形,仿佛在静静诉说着未来的美好模样。
改建中的徐江岸新屋部分建筑。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是一大挑战,必须以整村运营思维推动农商旅深度融合。”该负责人解释道,“既要满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又要适配商业业态激活经济;既要保留老住户的乡土情结,又要吸引外来游客与创客。”这无疑给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达成这一目标,甬江街道相关负责人与设计团队深入实地,走访多户村民,开展深入调研、反复协商与精心策划,融入诸多贴心元素,将村内建筑科学划分为17个主题团块——以祠堂古戏台为核心打造文化体验区,传承地方文脉;精选旧屋改建特色民宿聚落、乡土美食工坊,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体验;利用场地设置创意农品市集,促进农产品销售与交流;沿景观带建设田园休闲服务带,为游客提供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不仅如此,村内还增设符合村民日常交往习惯的“共享茶歇角”,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场所,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巧妙融入提取自当地民居的“人字坡顶”“青砖勒脚”“花格窗棂”等元素,使新建建筑与原有村落风貌相协调,保留了乡村的特色和韵味;精心保留村内的古建筑名居和充满情怀的古楝树,让村民记住乡愁,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郊片农旅综合体项目(徐江岸新屋项目)示意图。
徐江岸新屋虽靠近北环西路,毗邻达人村,但由于进出道路不便,此前居住人员较少。这一次的改造,专门开辟了一条进出道路,打通村庄发展的“任督二脉”,让这座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小自然村落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目前,我们正在对接多家有意向的企业,以整体招商的模式,进一步焕发这座小村落的生机与活力。”该负责人介绍道。
随着徐江岸新屋未来改建的完成,西大河游步道这一“线”性工程,将把北郊田园自然基底、达人村、巴蜀文化村及徐江岸新屋特色IP串联起来,形成“点上出彩、线上串联、面上繁荣”的发展格局。沿着西大河的自然光景,游客可以一日之内体验田园风光、品味巴蜀文化韵味、入住归园田居风格的民宿;村民则能依托全域生态资源,售卖农产品、开民宿、从事文旅服务等,实现家门口增收。
据悉,甬江街道此次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为核心,以“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为抓手,创新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将能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带动周边农业增值、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也将让北郊田园从分散的“景点拼图”,升级为有机联动的“农旅产业生态圈”,生动诠释乡村振兴“点线面一体打造”的实践样本,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