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讲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故事 《真理的追寻》创作交流研讨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31 10:05浏览次数:

7月29日,《真理的追寻》(暂名)创作交流研讨会在慈城镇冯定故居·真理园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书的主题立意、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核心要素展开深入探讨,为作品打磨提升凝聚智慧。

活动现场

会上,参与该书创作的宁波市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北仑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彭素虹分享了创作历程与心得体会。从素材搜集梳理到人物精神世界解构,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走近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冯定,并挖掘其生平轨迹与思想脉络的过程。

彭素虹

如何让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传播力?专家们各抒己见,碰撞出丰富的创作火花。

宁波市委党校教授任春晓肯定了书籍初稿对冯定生平及核心思想的详细呈现,同时提出要进一步突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党的策略方针,以及冯定在其中的作用贡献,此外还可以补充冯定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如冯定故居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现状,展现家乡对其思想的传承发扬。“真理的力量何在、青年人应如何对待真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些问题永不过时,需要用直观鲜活的语言、富有故事性的叙述来回应。”

浙江人民出版社审读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卓挺亚表示,创作需立足“高立意”,“要通过冯定先生的经历,展现早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特色,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实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她建议,在强化时代背景描述的基础上,要增加更多有血有肉的细节,如通过家书、日记等方式挖掘人物心路历程,更要跳出个体视角,体现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者群体的追寻与贡献。

任春晓

卓挺亚

江北区委党校(区行政学院)副校长许济涛则从文本结构设计上提出建议:“可采用‘明暗双线’叙事,明线讲述冯定的人生轨迹,暗线串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他强调,文本需融入理论阐述,从冯定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关注当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需求,“无论是他在理论通俗化表达上的创新,还是对青年教育的引领,亦或是实践导向的方法论,都对当下具有重要启示。”

许济涛

“目前的文稿资料扎实,但还需完成从‘学术化’到‘文学化’的转化。”参与该书创作的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名誉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潘小平深耕创作多年,作品曾多次斩获国家、省级“五个一工程”奖。研讨会前,她专程走访冯定成长与求学的故地,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对作品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她的观点直击创作关键,“见事不见人则难以感染人,要抓住高光时刻,放大细节,用戏剧化、故事性的表达让人物立起来。”她强调,要写出20世纪革命浪潮的浩浩荡荡,才能更好衬托大时代下人物的成长与选择。同时,她建议突出慈城地域特色,“冯定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与其家族传承、慈城崇学重教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要从当下切入,勾连历史与现实,让这本书更具当代意义。”

潘小平

据悉,《真理的追寻》(暂名)是江北“哲学对话青年”研究传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去年启动以来,该项目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先后与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合作发起“聚焦新时代·青年20问”主题征文活动,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编纂的社科普及读本《青年的追问:与人生有关的二十个话题》也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江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讨会通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为《真理的追寻》(暂名)的创作完善指明了方向。该书将以鲜活的叙事、深刻的思考,为当代青年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提供新的视角,助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