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江北 | 跨越二十载的守护,沪甬两地脊柱团队为七旬老人再续“挺直人生”

沪甬脊柱专家合作
日前,宁波市第九医院手术室内,一场跨越20年的脊柱外科手术画下圆满句点——78岁的童老爷子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终于摆脱了困扰他的腰痛和下肢疼痛。这场手术背后,不仅是一位患者与医者的信任之约,更有着一段关于医疗技术革新、医者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动人故事。
首批“吃螃蟹”的脊柱患者
20年前,来自宁海的童老爷子因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椎管狭窄症饱受折磨。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宁波市第九医院(原江北区人民医院)骨科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上海华山医院)合作紧密,经常有上海专家来江北坐诊手术。于是童老爷子就找到当时的骨科主任孙建军,希望能够解除病痛。
彼时,脊柱手术在宁波地区尚属“稀罕事”,患者对“脊柱开刀会瘫痪”的担忧普遍存在。
了解到病情和患者意愿后,孙主任邀请上海华山医院脊柱外科张志玉教授搭乘当时往来沪甬两地的轮渡跨越杭州湾,与孙建军团队共同完成了当年宁波为数不多的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当年手术理念先进,技术难度高,患者信任更是珍贵。”如今已退休返聘的孙建军主任回忆道,童老爷子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手术成功后,童老爷子不仅告别疼痛,更安然生活了近20年。这份疗效,成为医患互信的最佳注脚。
沪甬脊柱专家再度联手
今年年初,童老爷子因邻椎病再度陷入困境——腰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让他寸步难行。于是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宁波市第九医院脊柱外科。
到门诊时,他不仅惊叹于如今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还感叹多年来九院骨科与华山医院的合作更加深入。“原来5个椎间盘所做的工作,现在由4个椎间盘来承担,这么多年时间负担下来现在吃不消了。”接诊的宁波九院脊柱外科负责人陈晓杰主任医师发现,问题根源正是20年前手术成功的“代价”:术后应力改变,分散到上下相邻的椎间盘,加大相邻节段的运动量和压力,导致相邻节段退变、椎管狭窄,这种继发于手术之后的疾病就被统称为邻椎病。
然而,童老爷子的翻修手术面临三大难关:一是寻找20年前的内固定记录;二是拆除早已退市的老式器械;三是更换最新内固定的手术难度。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九院脊柱团队翻遍档案,终寻得当年的内植物登记单。多方联络后,更从成都找到仅存的拆除工具供应商。翻修手术准备工作就绪,但风险依旧很大,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术者的精细化操作要求极高。
收治入院后,九院脊柱团队第一时间与全国著名脊柱矫形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朱晓东教授取得联系,通过线上交流明确手术初步方案。手术当天,朱晓东教授坐高铁亲临现场指导手术,将最新邻椎减压技术融入治疗。
沪甬两地脊柱团队精准操作,经过3个半小时的高强度手术,手术团队相继完成腰1-2、2-3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脊柱滑脱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脊髓和神经根粘连松解、腰椎翻修内固定取除术等多项手术,最终都获得成功。
服务患者,续写沪甬脊柱发展蓝图
“这些螺钉至今坚固如初,拆除时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前辈们手术的场景。虽然当年的术式在如今看来是不完整、存在缺陷的,但是考虑到当年的条件,患者能够保持20年的疗效,已然非常不错!”朱晓东教授感叹道。
术后3天,童老爷子在佩戴支具后已经可以自如行走,家属和医护人员们都感到高兴。童老爷子自己也说:“重新翻修完后,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非常感谢华山医院和九院的专家们。”这场跨越两代医者的生命接力,不仅续写了患者的安康,更铭刻着时代浪潮中不变的医者初心。
从轮船到高铁,从手写病历到数字化诊疗,从单次手术到全周期管理,时代的变化也让更多宁波患者能够享受到长三角顶尖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今,宁波市第九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合作共建华山医院骨科宁波诊疗中心,宁波九院脊柱外科与华山医院脊柱外科实现同质化管理,上海专家教授定期来宁波九院门诊手术。
“我们的合作已从专家支援升级为技术及理念共研,新技术正惠及更多患者。”陈晓杰表示,现在几乎每周都有上海教授来院指导、出诊、手术,许多周边地区脊柱患者都能在宁波九院解除病痛,同时九院团队也在上海教授的帮助下,在临床、科研和管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