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951467/2025-59892 | ||
组配分类: | 公共法律服务 | 主题分类: | 公安、安全、司法/司法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江北区司法局 | 成文日期: | 2025-03-04 |
江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统筹协同、坚持改革创新、全面依法履职,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为江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4年,江北区法治政府建设保持省市领先良好态势,法治建设考核蝉联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法治政府建设更扎实有力。一是法治思想宣贯入脑入心。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制发《江北区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工作方案(2024年)》,开展“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辅导。举行新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举办推进依法治区专题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2次,组织开展征地拆迁、行政批复等行政诉讼案件旁听活动。二是法治建设责任落地落细。将法治政府建设放在改革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等多次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党政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牵头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召开十届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出台《2024年度法治江北建设工作要点》,压茬推进法治建设26个重点任务。全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100%全覆盖,2024年共计632人完成个人述职述法。三是法治政府督察走深走实。规范法治监督员工作,制发《江北区法治监督员管理规定(试行)》。建设社会热点问题智能法治督察应用,探索数字化手段及时发现、核实、处置、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入选省级试点项目、2024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创建项目。深化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就公安江北分局等13家单位的法治工作情况开展巡察协作,反馈问题16个,并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
(二)加快推动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更协同精准。一是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惠企覆盖面。印发《江北区2024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分解落实28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标工作责任,推进9大改革攻坚项目。开展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制发《江北区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一站集成”法治服务专区,梳理服务事项清单28项,建立常态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探索以创新集体资产“智管家”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要素项目获评年度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提名项目。二是涉企法治服务“一件事”改革提升便企满意度。全省率先探索“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一件事”,入选省级涉企法治服务先行先试“一件事”(全省9个,全市唯一)。通过“企业按需预约服务、部门组团上门指导”,精准帮助企业排查隐患、防范风险。截至目前,已开展企业预约服务1000多件次,指导企业整改一批次突出风险隐患。探索餐饮业全生命周期“一类事”增值化改革,入选浙江省2024年第一批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浙里食安”第二批最佳实践培育项目,相关工作专报获市政府主要领导等批示肯定。三是丰富涉企法律服务供给增强利企获得感。全市首发直播电商企业、自媒体行业、水产品批发市场3个风控法务指引。创立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梳理市场主体法治需求及难题,编写《市场主体法律服务指南》7册。纵深推进八五普法,紧扣“12·4”宪法宣传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小品《明白人“蒋”明白》获评首届宁波市法治文艺十佳作品,持续提升“北斗星”“民警直播讲法”“小周说市”等法治宣讲品牌影响力。打造“北小法”共享直播间,开展直播带“法”。
(三)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政府治理体系更成熟完善。一是依法决策审查机制不断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管理全覆盖,全年落实32项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动态和分类管理,其中列入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事项6项,各部门决策事项16项,各街道(镇)10项,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区无一审行政诉讼败诉案件。二是街镇合法性审查质效不断提升。强化合法性审查中心建设,8个街道(镇)均配备1名具有法学本科以上教育背景或者拥有法律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合法性审查工作,实现街镇合法性审查率、备案审查率、数字应用率三个100%。2024年共完成合法性审查1078件,提出意见3561条,经合法性审查事项均未发生行政复议纠错或败诉现象。三是规范性文件管理不断加强。制发《关于印发江北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清单(第二批)的通知》,新增区房屋征收管理服务中心等四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专项行动,共清理废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文件16份。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2次,78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废止3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5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基层民主实践不断深化,广泛征求意见各类法规规章意见建议25件次194条,开展立法后评估2件次。完成宁波市第三届政府立法联系点和立法志愿者选聘工作,稳步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
(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能力更有效提升。一是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推进。执法单位严格落实《关于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的意见(试行)》,大力构建“宽严相济”的执法监管环境。2024年以来,已实施包括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12个执法领域296起免处罚案件,承诺整改500余起。深入推进涉企案件履行“免加罚”,探索推行“益企免”行政处罚案件执行优解程序,在企业缴纳罚款本金后免除逾期产生的滞纳金。2024年以来,全区已实施涉企免加罚案件14起,免除企业罚款滞纳金32.4万元。二是重点领域执法持续强化。聚焦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和涉企执法任务重的行政执法领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行动,制发《江北区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江北区行政执法质量专项提升工作方案》,2024年以来,集中梳理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清单10余条,核实查办7条相关举报线索。强化“首违免罚”制度落实情况监督,已审查涉企执法案卷157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案卷6份。三是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持续健全。完善“3+N”多元共治、“五位一体”监督协调体系,与人大、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及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等外部监督主体建立协调监督配合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协同监督机制对具体执法问题进行定性。2024年来,组织联席会议7次,移送线索2次,解决执法问题30余个。
(五)聚合多元共治力量,基层社会治理更安定有序。一是多元化解合力不断凝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持续推进,2024年基层治理各平台共受理事件59.47万件,处置率99.95%,区矛调大厅共接待来访群众4936批次,调解矛盾纠纷4865件。擦亮“我调解 我普法”调普相融工作品牌,制定调普一体工作标准化实施方案,“我调解 我普法”品牌实践调研获2024年度法治宁波建设十佳调研成果。创建“金融纠纷一站式调处平台”,开展“金融纠纷调处”一类事改革,相关工作信息获副省长批示。二是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全年共收行政复议申请332件,为上一年度的212.8%,调撤率38.01%,复议诉讼比6.04。探索省级司法行政改革项目“行政复议调解案件容错免责机制”,制发《江北区行政复议调解案件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破解行政争议“不想调”“不善调”“不敢调”问题,启动容错免责认定程序4次,相关工作获司法部部领导批示肯定。三是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迭代升级。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省级试点,打造一类站点4个,二类站点12个,三类站点145个,建成“城区15分钟步行、乡村15分钟骑行”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相关工作经验获省委改革办“竞跑者”刊发推广。强化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服务质量,2024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78件,提供认罪认罚法律帮助607件,现场接待群众1370人次,接听12348热线17427件。
二、推进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回顾2024年工作,江北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争议案件高发。2024年全区行政诉讼发案量81件,较2023年同期增加15件,发案量同比上升24.6%。二是创新和试点项目进度和成效还有待提升,企业对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知晓度不够高,对改革获得感不强,涉企增值服务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服务质效。三是基层法治人才存在缺口,特别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精通国际法律知识的人才不足,与企业日益增长的“走出去”需求存在矛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5年,江北区将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1285”专项行动,持续提升法治建设统抓力、服务大局保障力、法律服务供给力、安全风险防控力、“六干”要求实践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更“进”一步统筹法治政府工作。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八进”活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法制度。加快建成社会热点问题智能法治督察应用。持续推进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行政执法监督协作配合,充分发挥法治监督共同体作用。
(二)运用法治方式,更“实”一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编制智能传感器产业风控法务指引。深化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多元融合”“多跨集成”“高效闭环”的涉企法治服务体系,创新更多“一件事”服务场景,深化餐饮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改革。探索深化商事纠纷市场化解机制。推动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全面谋划打造“信用+”场景。
(三)强化自身建设,更“高”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持续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开展街道(镇)合法性审查强基提质行动,构建“全覆盖、清单化”的审查标准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审查人才队伍。
(四)奋力创新实干,更“严”一步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涉企“预约式”指导服务。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探索建立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公开制度,建立行政执法部门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备案审查制度,避免交叉执法、重复执法、随意执法。纵深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大行政复议调解工作力度,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探索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容错免责工作机制。
(五)优化服务供给,更“深”一步筑牢法治建设根基。深化法律服务领域改革,持续建设“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育一批涉外律师,以小切口开发涉外法律服务产品。深化社矫对象学历技能“双提升”工作,持续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深入推进“信用矫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