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杜莹:“漫话”传统文化 圈粉海内外
鸡蛋、饺子、洋葱、大蒜、番茄、草莓……这些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在杜莹笔下,幻化成了活泼有趣的小伙伴,引领孩子成长之路。近日,这位“中国好人”获得者、宁波工程学院教师与出版社签署出版协议,讲述中华美食的《鸡蛋小弟和他的朋友们》中英双语绘本即将版权输出至匈牙利,向海外读者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杜莹正在创作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海外小朋友都能听得懂、看得懂?用“动漫+百科”的方式传承、推广传统文化,这是她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给出的答案。
杜莹说,她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陪女儿去博物馆的经历,刚开始,女儿对里面的馆藏很感兴趣,但因为讲解的文字都是针对成人的,女儿看不懂,一下子就没啥兴趣了。正是这件事,让杜莹下定决心,要将中华文化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进行传授。
从那之后,杜莹潜心创作,先后出版《国宝里的中国史》《二十四节气地板拼图大书》等54部优秀图书,许多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其中《嗨!这里是中国》四册中英双语绘本已版权输出塞尔维亚,《漫话国宝》系列丛书已面向84个国家65000多所图书馆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海内外百万读者的喜爱。
杜莹(左二)在国外交流洽谈
其名下工作室——“传声童”传统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着力打造省级科普基地,常态化开展“了不起的文物”“五千年的衣柜”“魔术师的建筑”“童游甬城”四个主题的研学活动,定期送科普进学校、社区和农村文化礼堂,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海外推广与交流洽谈。
尽管创作繁忙,杜莹时刻不忘回馈社会。截至目前,她已带领学生团队制作线上公益课300多节,开展线下公益讲座100多场、流动科普展50多场,足迹遍布7个城市、42所小学及36个乡村。
2023年,她带领宁波工程学院“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采风。在那里,杜莹遇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彝族小姑娘,小小的个头背着近50斤的土豆背篓,热情地带着团队采风。后来杜莹了解到,女孩的母亲已经离世,父亲身有残疾,家中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小小年纪的她已然扛起了家庭的重任。被这个彝族女孩的热情和乐观深深打动,杜莹打心底里想做些什么。
杜莹(右二)与创作的喜德IP形象合影
“希望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好的文创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产业,把彝族的民族特色推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喜德。”杜莹带领团队多次前往喜德采风,为当地制作了动漫形象和IP场景图。目前,她已与喜德确定了下一步合作计划,将免费为当地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农特产包装设计等文创产品,为讲好凉山故事尽自己的一份力。
“传统文化虽然有传统两字,但并不是陈旧枯燥的,它不断散发着魅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力量。”杜莹表示,让传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是她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