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68514615/2025-59973 主题分类: 财政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财政局 成文日期: 2025-03-11
宁波市江北区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3-11 10:52来源:区财政局浏览次数: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全区“高质量冲千亿、高品质提能级、高水平展风采”工作主题,全力保障“1588”专项行动迭代实施,财政政策作用积极有效,民生事业保障坚实有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一)坚持开源节流,强化财政收支管理。一是增强聚财增收能力。坚持生财聚财并举,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增量税源,新引进的宁银消金公司全年贡献财政收入4.6亿元。全面排摸挖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加大盘活力度,确保非税收入“颗粒归仓”。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协同机制,做好重点税源企业的清单式跟踪分析,加大收入挖潜和调节力度,提升组织收入精准性。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区累计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4亿元、再融资债券(用于化债)4.1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6亿元、增发国债0.8亿元,合计37.8亿元,创历史新高,全面保障了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持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充分保障重点工作的同时,深挖节支空间,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完善结余资金收回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落实“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坚持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完善区政府投资项目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区财政投入20.9亿元,保障90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政府基金布局,组建宁波传感谷创业投资基金,切实发挥政府基金的导向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二是促进消费平稳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支持全面提振消费,累计发放消费券2500余万元,带动消费超8亿元。加力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全年累计争取“两新”资金2.7亿元。三是支持外贸强势发展。新增稳外贸投入6673万元,支持实施“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行动,提升开放竞争力,支持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预计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88.5亿元,增长11.8%。四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惠企助企举措,优化整合江北区2024年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扶持企业政策资金支出26.9亿元,新增减税降费约12亿元,切实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三)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始终把科技作为重点支出领域予以保障,支持开展“126”科技创新计划,加快宁波大学创新港等科创平台建设运营,梯度培育创新企业,持续扩大创新主体规模,积极推进数创赋能,全区科技支出7.8亿元,增长26.0%。二是支持引育人才项目。支持推动教育科技一体发展,稳步推进产才融合,创新人才招引模式,不断提升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全区兑现人才项目政策资金2335万元,支持全区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16个、增长17.2%,连续3年自主申报入选“长江学者”。三是加大人才补贴力度。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创建,发放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青年人才租房补贴、硕博生活补贴等共计1.3亿元,助力提升人才引育质效,全年新引进大学生1.5万名。

(四)坚持以人为本,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一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发放各类稳就业政策补贴超1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全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亿元,增长15.3%。全区住房保障支出3.8亿元,增长29.1%,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022套、配售型保障房500套。二是高质发展社会事业。全区教育支出15.4亿元,支持“优学江北”巩固提升,保障德润书院等学校建设投用,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保持全省前列,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区卫生健康支出4.1亿元,支持“健康江北”系统推进,持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布局,稳步推动医疗保障提质扩面;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亿元,增长16.6%,保障姚江音乐主题公园、甬江TOD体育公园二期等文体设施建设,成功承办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区农林水支出8.5亿元,增长8.2%,加快推动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支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保障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五)坚持深化改革,提升财政国资管理效能。一是推动征拆领域资金管理改革。建立征拆资金结算专户,实现征拆项目及资金的集中统筹监管,盘活拆迁资金约11亿元,切实做到以管理模式变革带动资金效益提升。二是加大资金资产盘活力度。把盘活用活闲置资金资产作为当前财政紧平衡状态下“开源节流”的有力手段,全年清理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金约0.8亿元;推动房管所、慈江灌区预算管理模式调整,预计实现上缴国库约1.8亿元;持续排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年盘活闲置资产约3.5亿元并注入国有企业。三是推动财政管理改革。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测,从财政收入质量、收支平衡健康度等维度进行精准画像,实施常态化风险预警,为进一步研判风险隐患、兜牢基层“三保”提供参考。出台科技平台、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文化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着力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分配关系。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第二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格局重组优化,推进乡债县管,实现全区街道、镇整合一家母公司并注入区级主要国企。提升国企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区国投获权威机构AAA主体信用双评级,全区共有AA以上评级国企7家,全面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保障能力。

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宏观经济承压、国内需求不足、投资信心不强等影响,财政持续增收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期盼的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与实际可用财力存在一定差距,财政收支紧平衡进一步凸显;产业政策精准性还不够,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还需进一步筑牢;资产资金盘活及项目整合效益仍有提升空间,财政统筹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营能力还有欠缺,市场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拓财源、稳增收,全面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突出组织收入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丰富财政增收措施,全力做好财政收入开源文章,不断提升财政围绕中心保障大局的水平。一是优化财源培植。大力支持招商引资“首位工程”,充分发挥大招商统筹机制优势,注重优质税源的培育和招引。抢抓消费税改革政策机遇,靠前发力、提前布局,借力商圈体系引进应税消费品销售企业,聚力增加地方财力。持续发挥财政体制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街道、镇、开发区税源挖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二是强化收入管理。科学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托财源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关注全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税收情况,充分掌握税收收入挖掘空间。切实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积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确保非税收入“颗粒归仓”。优化财政收入运行监控机制,合理把握组织收入的进度和节奏,确保财政收入平稳有序运行。三是扩展收入渠道。坚持“两眼向上”争取支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紧扣“两重”“两新”等重点关注领域,结合“十五五”建设项目规划,进一步完善重大前期项目梯次储备机制,主动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产资金整合力度,多渠道盘活各领域“沉睡”资源。

(二)抓发展、增后劲,持续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迭代升级“1+X”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支持产业发展提级。支持壮大都市工业,深化“13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培育发展优势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保障“32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开展楼宇经济攻坚行动,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支持开拓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含“新”量。二是积极保障科技创新。充分融入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各类科研院所和科创平台建设落地,发挥资源聚集和创新支撑作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着力优化全域创新体系,助力贯通教科人一体新格局。三是全力扩大有效需求。支持提振消费,做好重点群体保障,提升潜在消费能力和意愿。大力保障“两新”政策迭代实施,精准消费券投放领域,撬动大宗消费增长。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支持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等,挖掘新型消费增长点。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三)惠民生、促共富,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兜牢民生底线,更好发挥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中的引导保障作用。一是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力保障就业优先战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支持关爱老弱幼小,保障提升居家养老、托幼等“一老一小”服务水平。优化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存量房消化和保障房筹集。大力保障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洋市配套九年制学校、北岸医养联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教育、医疗、文体事业等稳步发展。二是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大力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亮点,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保障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深化帮富创富模式,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支持打造精致城区。加强融资要素保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落地,持续推动宁波文创港、慈城古县城、姚江新城等重大区块开发建设。支持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四)重谋划、强改革,提升财政国资管理效能

持续聚焦改革跑道,积极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中关于财税体制和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产业政策精准性改革。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梳理、优化政策体系,科学分析资源禀赋条件,积极研究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结构和重点发展领域的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发挥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不断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革。强化项目整合统筹,按照重大区块开发进度和社会发展需要,紧扣“两重”“两新”等领域,做好全区项目排摸和整合包装,用好各类建设资金,避免重复投入。强化项目合理性评价,探索推动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组建项目评审中心,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合理性评价,从需求侧角度考虑项目合理性,避免出现成本高、利用低的政府投资项目,提升财政资金效益。三是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持续完善事权划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健全有保有压、讲求绩效的预算分配机制。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针对财政运行困难的街道、镇,制定财政周转金管理办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同类资源整合,理顺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整体资源调配能力。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国企投资机制,加快培育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助推实体产业发展。巩固评级体系建设,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可持续的融资保障能力。

(五)严管理,防风险,坚决筑牢财政运行防线

聚焦财政运行重点领域,健全完善重大风险动态感知防控体系,筑牢基层财政安全屏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是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密切关注街道、镇财力情况,严格基层预算编制、执行、库款保障等各环节管理,科学精准开展资金调度,筑牢兜实基层“三保”,确保财政平稳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债务风险源头管控,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杜绝违规举债。持续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方案,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债务化解任务。稳步推进乡债县管等工作,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定期排查到期债务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应对”。三是持续强化财经纪律约束。不断扩大财会监督检查的覆盖面,加强与各方监督力量的协调贯通,通过系统联动、专项整治,提升财会监督的震慑力。常态化开展公款存放、“三公”经费等重点领域监督检查,强化问题整改和问责,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