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行走江北 | 慈城的庙会

发布时间:2025-02-08 09:23浏览次数:

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我已经在想象慈城庙会的盛况了。那该是怎样的壮观、怎样的繁华、怎样的热闹。于是,心就变得急切起来。

以往,我对于庙会的知识一无所知。在临来的晚上,到网上抱了“佛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民众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辰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逐渐衰落。

慈城古县城夜景

我还未曾消化这些生吞活剥的历史,车已经到了庙会的地点——慈城东门菜市场。果然不出所料,离开场的时间尚早,那里已是一片人的海洋了。天气着实冷了,我出门前特意加了一件外套,依然感觉寒意袭人。可当我面对着那一张张喜庆的脸,似乎受到了一种渲染,连那恼人的北风也变得可亲起来。

慈城于我不是第一次来了,然庙会的盛景却是初见,兴奋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抬脚迈过那道临时搭建的城门,仿古街的全貌尽收眼底。每家店铺的掌柜、店小二均为古装打扮,商品叫卖的吆喝声在耳边此起彼伏,仿佛置身于古代,想来这是每一位来客最为深切的感触吧。聪明的慈城人将年糕展示会开到这里来了。一位穿着长袍的老者,在一张八仙桌上演绎用年糕制作工艺品的手艺。引来无数的来客驻足观看。我也被吸引着走到老人跟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就是它,在来回揉捏间,使一块初胚化作了小猪、鱼等物,放在桌上,简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被这精湛的手艺深深地折服了。在我退出来时,才发现原来有人在暗中录像,这样的景致,是该给众人分享的。

财神在慈城民权路上巡游  沈国峰 摄

我见到几位老人正手握狼毫,在红色的宣纸上写着楹联。他们将几十年的功底浸润在字里行间,传递着节日的祝福。那些从他们手中接过写好的楹联的人们,舒心地笑着,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是快乐的。

在仿古街的尽头,一台汇集了镇海龙鼓、宁海耍牙、变脸、年糕舞等经典节目的古戏台演出始终贯穿于整个庙会活动,叫好声此起彼伏。我还见到了甬剧《典妻》的扮演者王锦文。她唱腔圆润,是我所喜欢的。只可惜,身边未曾带着相机,不然也可以当一回“追星族”了。

那里的人告诉我,这样的庙会,在慈城已举办了好几届了。还绘声绘色地讲述起那次孔庙“开笔礼”“孝子挑水”的情景。可以想见,如今的庙会已融入了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庙会终有曲尽人散的时候,可由此而感受到的慈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使人回味无穷。喝着水磨年糕汤,怀想着慈城的远古和现今,感慨良多。要不是车上的人催得紧,我还真舍不得离开呢。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