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专访周信芳之女周采蕰:“父亲教我不做‘英雄’”

发布时间:2025-01-09 10:42浏览次数:

头发花白却精神饱满,穿着精致的貂绒大衣,戴着墨镜,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地道的上海话交替……只要看到她,无不惊讶这位已经92岁的高龄华裔。今年是慈城籍京剧大师周信芳诞辰130周年,1月6日至9日,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蕰及其后辈来到故乡寻根。在走访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活力四射的老太太。

专访周采蕰

周采蕰出生于1932年的上海,是美国旧金山著名商人、作家。她在父亲周信芳身边待了28年后才远渡重洋,耳濡目染的是父亲的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不断滋养她的心灵。

“父亲几乎每天都要演戏,等到没戏的日子,他就问母亲拿一点钱去商务印书馆买书。”周采蕰回忆说,她和父亲有个共同的爱好——喜欢看书。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念书,考试总是不及格。有一次生病,父亲买了5本书给我看,没想到我一天就看完了,父亲说,下次给你带更多,从此他就一直买书给我。长大一点,我就到他书房去看书,最早看的成人书是外国剧本。他看到书架上有空档,知道是我拿走了,就会再买些不一样的把书架填满,并给我介绍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说起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周采蕰表示就是教会了她读书,“这让我的文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要感激他!”

凭借坚实的文学功底,周采蕰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回忆录及翻译文学作品。她的著作《伴飞》描写父亲周信芳与母亲裘丽琳的爱情故事,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退休后,她仍不遗余力通过视频分享网站传播中国文化。

在周采蕰看来,父亲是一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对艺术执着追求、为人处事认真的人,而这些珍贵的品质也成为了留给她最大的财富。

周采蕰(中)在周信芳故居

周采蕰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父亲凌晨两三点从戏园回来,遇到邻居醉汉寻衅,他用巧劲打掉了对方的眼镜,失去眼镜的邻居顿时变得手足无措,只能蹲在地上四处寻找。这时,父亲又耐心地帮他找回了眼镜,并帮他戴上,以一种机智的方式化解了一场冲突。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得知了父亲与人“交手”的消息。“我们知道京剧演员身怀绝技,不会轻易吃亏,因此并不担心父亲的安危。但大家心中充满了好奇,纷纷猜测父亲是否‘打赢’了,是不是成为了心中的‘英雄’。”周采蕰说。

知道孩子们的这些想法后,周信芳特意将他们召集到了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不要去争做所谓的‘英雄’。在面对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每个人的难处和不易,试着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背后一定有着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更不能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父亲的这番教诲,深深烙印在了周采蕰的心中,成为她日后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周信芳和子女们的合照

时隔30年,周采蕰第三次踏上故土,在周信芳戏剧艺术馆,看着父亲和兄弟姐妹们的照片,她感慨说:“每次我们拍照辫子的位置都不一样,我们几人的性格也不一样,但是都遵循着父亲对我们的教诲。”

她还记得,28岁去国外临别前,父亲声声叮咛“要早些回来”,令人难过的是这次离别竟是永别。如今,她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也算是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