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区卫健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九院集团的指导下,中心紧扣“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主题教育与中心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两手抓、两促进。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度,中心总收入5579.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60.32万元,增长率为20.79%;医疗收入3390.57万元,同期增加704.75万元,增长率26.24%;中医治疗收入214.33万元,同期增加81.31万元,增长率61.13%;中药饮片收入370.57万元,同期增加85.43万元,增率长29.96%;总诊疗人次154318人,同期增加20931人,增长率15.69%,其中门急诊人次135876人,增加15694人,增长率13.06 %。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立足“学、干、改、建”,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1、牵牢理论学习的“线”,增强党性修养。紧紧牵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自编“基层党员主题教育有关资料”指导学习,为每位党员配齐配全三本必读书目,辅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江西等地时的重要讲话,“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网上展厅、红色基地、学习强国平台、“宁波红”、卫生系统的“身边榜样”等学习资源,并组织集中学习。通过定期的学习进度通报督促学习,组织青年读书会、交流讨论会分享学习,引导党员深刻认识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总遵循,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觉悟、涵养道德操守、严守纪法规矩。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3次,“守根铸魂、明德守法”青年读书会1次,“学习身边榜样”交流讨论会1次,支部书记上党课1次。组织实地廉政教育1次。
2、抓住实干争先的“魂”,推动服务创优。立足行业本质思考、找准坐标定位行动,以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标尺检验主题教育开展成效。设立党员示范岗,分类提出示范标准,进一步推动党员主动作为、担当有为。划分党员责任区,调整优化支委成员联系科室和联系党员谈心谈话网格,调整党员联系群众名单、党员与社区结对服务片区。组建党员突击队,以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为中心,物色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勇于突击的党员为队长,根据目前工作需要建立医疗保障、健康管理、维稳安保、消防安全、抗灾抢险、后勤服务、重点攻关等7支党员突击队,以自身斗志和先锋意识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干部群众。在全中心范围内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引导职工对标学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3、出实检视整改的“招”,边学边查边改。紧扣“党员找问题、书记定议题、党群破难题”引领业务发展活动的要求,放大范围找不足、对照问题建清单、固化整改见效果,“全流程”精准发力。在中心内召开“我为中心发展献计献策”座谈会,干部职工立足自身岗位,畅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搜集意见建议33条,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逐步对照整改,已完成整改18个;在单位外举办街道社区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职工和社区的意见建议,掌握居民呼声、回应群众需求,开展“医疗卫生进网格 服务群众零距离”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和医疗卫生骨干加入网格微信群25个,线上解答健康问题100余个,开展义诊18次,讲座8次,受益群众达千余人次,今后将长期坚持、固化成果。
4、织密夯实基础的“网”,完善建章立制。注重“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以专责化运作、精准化推进、标准化落实为抓手,边学边查边改边立章,着重从制度上固化成果。结合人事变动和工作新要求,修订《关于调整支委班子联系科室和党员联系群众名单的通知》、出台“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从内容和要求、形式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发布《关于“立足岗位作贡献”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的通知》,进一步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订《健康服务进网格的实施方案》,将“医疗卫生进网格 服务群众零距离”作为长期服务举措的制度。制订本单位的《党员锋领指数考评管理细化标准》,并做到月月有记录、月月亮绩效,扎实做好党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二)狠抓“医、防、护、健”,有序推进各项业务工作开展
1、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根据辖区人口居住区域组建了5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分别负责辖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建立、慢病管理、入户随访等项工作。截至目前: 已建立健康档案25344多份,全年新建档案596份,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建档覆盖率达到90.87%,健康档案开放率82.78%,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60%,其中高血压患者档案2184份,规范管理率达81.57%;控制率72.78%,糖尿病患者档案662份,规范管理率达80.36%,控制率64.50%,重症精神病患者档案169份,已全部录入国家网,规范管理168人,病情稳定168人,稳定率99.4%,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档案4950份,规范管理数3129份,规范管理率63.21%。家庭医生新签约2464人。
2、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预防保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各项指标出色完成。一是预防接种规范:截止2023年11月30日本辖区0-6周岁儿童应建卡1232人、实建卡1232人,建卡率100 %。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2448人次,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3431人次,,成人门诊接种 4101人次,老年人免费流感1650人次,儿童新冠接种1人次,成人新冠接种295人次。高危人群乙肝免费接种4人次。二是地方病监测:血吸虫监测完成50人次任务。8-10岁儿童食用碘和尿碘监测42人,孕妇食用碘和尿碘监测42人;三是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2023年报告审核传染病375例,报告聚集性疫情11起,各种传染病共做个案调查50例。四是慢性病管理:其中精神病管理,现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9人,在册在管患者168人,规范管理率99.41%,在册不在管1人,规律服药率98.22%,面访率99.41%,体检率90.53%;五是健康教育:2023年共开展健康教育卫生知识讲座20次,受教人数达176人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13次,覆盖人次数1830人次。
3、认真落实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孕13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推广使用“母子健康手册APP”和专项问卷调查。产妇数76人、孕13周前建卡人数76人、早孕建卡率100%,系统管理人数76人、系统管理率100%,高危孕产妇管理55人,管理率100%,母子健康手册关注76人,关注率100%,抗抑郁筛查173人,筛查率100%。辖区内常住0-6岁儿童数678人,0–6岁儿童系统管理人数652人,系统管理率96.17%。0-6岁儿童眼保健与视力检查650人,眼保健与视力检查覆盖率95.87%,0-3岁儿童管理人数241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0–36个月儿童数205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85.06%。
三、亮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顺利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开设区内首家社区病房
为满足辖区居民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发挥医联体资源融合优势,中心与医联体合作单位——宁波市第二医院以“专病联盟”形式合作共建住院病区,开设区内首家社区病房,病房于5月21日正式启用。依托宁波二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和设备条件,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得到科学完善的康复治疗,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新模式。
(二)首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实现医疗健康全面覆盖
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为目的,中心积极与街道社区联络,举办街道社区工作洽谈会,打造文教特有的医疗健康进网格服务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将街道划分为43个网格,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结合不同社区特点,注重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服务团队,提供包括健康服务、卫生监管、应急救治在内的综合服务,解决最后一米问题,实现卫生到门口,健康进家庭,实现医疗健康全覆盖。
(三)创建高标准社区医院,永葆创先争优昂扬姿态
时刻保持争先创优的姿态。10月份,中心建设预防接种示教基地,并通过省、市专家组的现场评审。11月份,中心联合街道进行“无结核”社区创建。目前,正积极筹备“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及四星级急救门诊创建。
四、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中心领导班子领导下,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中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规章制度需完善,医院管理待加强。2023年中心召开新一届职代会,修订完善了《绩效考核方案》《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督和考评考核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激励问责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人员储备需培养,人才队伍需加强。随着业务用房的增加,开设业务的增多,中心特色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也缺乏具有一定业务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但因岗位数量限制,在人才引进上仍存在很大困难。而中心已有人员也面临需要不断拓展新业务能力的挑战,未来还需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流程。
(三)专科特色不明显,重点科室需建设。中心特色科室已建设中医五官科、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但仍缺乏在辖区内乃至市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专科。在社区病房的建设中,住院服务中心尚未形成能够独立运营的成熟机制,内部制度流程及人员管理仍在不断精进完善中。
(四)信息宣传不给力,社会认知需增强。本年度信息宣传工作仍普遍停留在工作情况和业务性质报道中,重复围绕几个特色科室展开,缺乏其他突出亮点和先进事例挖掘,在市级以上的媒体中鲜少获得报道,社会影响面不达预期,还需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流行案例科普、特色亮点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下一步打算
(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心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类操作流程,形成完整的制度目录,建立规章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干部管理考核,实施动态调整。深化干部能力培养,拓宽锻炼渠道,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强人才培养引育,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依托市第二医院医联体、市第九医院医共体共建人才交流桥梁,通过引进人才下沉坐诊、输送人才进修培训等方式,建设一支拥有较高学历、业务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以人才队伍储备为支点,为中心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专科特色建设,强化品牌特色建设。积极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合作,邀请沪杭名医名家下沉坐诊带教,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谋划共建江北区中医睡眠中心;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合作,推广海派小儿推拿在小儿呼吸、脾胃等常见病、多发病等特色治疗方法。
(四)强化信息宣传能力,提升中心社会影响力。培养职工新闻宣传意识,倡导人人都是小记者,不断挖掘身边先进典型案例、业务工作创新、突发事件记录等,并借助卫生网格员、老年大学、义诊、宣传报道等渠道,加大专科专家宣传力度,增加流量,扩大医院整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