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地名里的江北㉗ | 文化与颜值并存!江北这个水乡古村竟出过两个国内顶尖院士!

发布时间:2024-06-12 08:46浏览次数:

江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或是传说,在灵山东南沿下,就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句老话中,排名首位的就是这童家村。光是从老话里,就能看出这是个不一般的村子,那它究竟有哪些不一般之处呢?

童家村

说起这个村的悠久历史,可就要追溯到唐初了。

当时还在四明山脉建岙村的童氏一脉搬到了现居地繁衍生息,在人丁兴旺后,便定名为了童家村。清光绪年间,童氏人家在村庄内开设了“童市”,每月逢“一”“三”“五”“七”“九”单日为市日,开市的时候,来自四邻八乡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品都被集合在了这里,在那段时光里,童家村的名声传出了很远。

童家村

童氏家族出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人物,其中,清代乾隆年间的童善长就是一位。那时的上海有一家名叫“童涵春堂”的国药号,便是由童善长所创,他潜心经营中药药材,悬壶济世,救助百姓。虽开药堂是他的本行,但他做的好事却远远不止这件:他购地300亩,用出租所得的租金办学开设童氏私塾;提供食宿,赡养孤寡老人;捐款修路、造桥、建凉亭……童善长一生都在为家乡的百姓做好事,造福村民。

童家村里的镇龙桥

除此之外,在近一百年里,这个小小的村庄,竟出了两位院士。出生于1924年的童志鹏院士,在获得电机系博士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后,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急需大量通信设备,他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批量投产,为争取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通信保障。出生于1934年的童坦君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他潜心研究细胞的衰老分子机理,并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带领我国将此领域的空白一步步变得从无到有,童坦君也因此被誉为“破解衰老密码的人”。

童志鹏院士故居


如今,这里既保留了旧时的童志鹏院士故居,又盖起了一排排崭新的房子。正值初夏的童家村,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生命力旺盛的茭白苗,茂密的苗中,蹲着几个戴着草帽的村民,清理池塘或是拔除杂草,村庄的安静沉稳和村民的辛勤劳作拼成了一幅画。

在此居住的老人

“我从20多岁就住在这里,已经有差不多60年了。”住在院士故居的一位头发花白的90岁老奶奶说道,虽然村里已造起了新的住宅,也进行了改造,但她还是喜欢这个老房子,不仅住着舒服,还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田里干活的村民

午后的童家村被阳光照射着,崭新的建筑和已经褪色的旧式院子并排站立在同一条老街上,对面是充满生命力的田野和村民,相映成趣。新与旧的交替和动与静的结合构成了这个百年村庄,而这里的人们悠悠闲闲地生活着,延续着村庄的传奇……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