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四十年四十人㊳|扑在一线“发光发热”,只为守护“万家灯火”

发布时间:2024-12-30 09:02浏览次数:

“和电‘打交道’最重要的是细心、耐心、专心,虽然现在电力巡检智能化程度高了,但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永远是你们‘取之不尽的财富’。”每当所里新进的员工来报到时,56岁的林伟国总是会语重心长地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方式。在他们身上,林伟国总能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林伟国检查安全工器具

1985年,年仅16岁的林伟国踏入了宁波市用电管理所的大门,从此便与电力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代的宁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电力设施也同样简陋,供电不稳定,每当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便是这座城市的标志,这对当时主要负责江北、海曙、老江东用电和电网建设的用电管理所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对于建区之初的江北而言,这样的现状尤为突出。“记得第一次参与抢修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辖区内住户向我们反映家中的电灯忽明忽暗,有时还伴随一段长时间的停电,我和同事们接到任务后立即冒雨前行,只为尽快恢复居民的用电。”那时的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电力对于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

林伟国检查环网柜施工工艺

“刚参加工作时,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但我们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林伟国回忆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网的不断改造,宁波的电力设施逐渐完善,供电稳定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自己也从一次次抢修、一次次学习中获取积累了专业知识与现场经验,从一个青涩的新手,成长为了一名配电领域的专家能手。

2008年,林伟国被任命为江北城区供电所副所长,主要负责江北的电网运行、电网建设以及事故抢修。来到江北后,林伟国对江北的电力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和见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北的城市建设和拓展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江北全社会用电量节节攀升,所里的业务量也不断上涨。”正如他所言,彼时的江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宽敞明亮,电力设施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

林伟国参与配电线路能级考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落户江北,开启他们的就业创业之路。尤其在洪塘工业区、甬江工业区和慈城新城等地,这样的氛围更为明显。显然,原本的电力设施已无法满足中心城区以外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于是,洪塘供电所、甬江供电所和慈城供电所便应运而生,担负起了辖区约700多家企业7万多户居民的供电重任。

“初到洪塘供电所时,所里连我在内一共只有38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大家始终铆足一股劲,一齐守护着周围的‘万家灯火’。”林伟国回忆道。

林伟国(右一)和企业相关负责人查看配电房施工图纸

虽然如今已是所长,但无论在破解企业供电难题的现场,还是台风天在居民楼内外供电抢修的现场,总能见到林伟国的身影。除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林伟国还十分注重传承。他深知,电力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因此,他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徒弟们。

“在故障抢修中,师傅总是要求我们‘先隔离后抢修’。”林伟国的徒弟朱拓夫回忆道。起初,小朱对这样的抢修方式并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工作量和操作风险将大幅提升,但发生故障时,看到林国伟总是坚持先将能送电的都送的做法,朱拓夫被师傅身上坚持将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可靠供电的品质所深深感染。

林伟国在配电运检室“两学一做”党课上发言

而在林伟国的悉心教导下,朱拓夫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并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师徒两人默契合作,共同为江北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看到徒弟们成长起来,我感到十分欣慰。他们就像是我年轻时的影子,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林伟国感慨道。在他看来,徒弟们的成长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江北电力事业发展的希望。但林伟国知道,电力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在他的牵头下,《不停电作业适用标准》《上改下项目施工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措施纷纷被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现在的智能化电网,从人工抢修到现在的自动化监控……四十年来,林伟国见证了宁波和江北电力事业的变迁和发展。“江北的变化翻天覆地,电力事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林伟国说。在他看来,江北的电力事业就像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巨轮,而他只是这艘巨轮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不可或缺。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