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透明政务>政务公开>通知公告

宁波市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时间:2024-12-20 16:00来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北分局浏览次数:

《宁波市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1月22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宁波市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江北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包括江北区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江北区全域:江北行政管辖区内的陆域空间。

中心城区:包括外滩街道、文教街道、孔浦街道、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前江街道和慈城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三、总体定位和规划目标

1.总体定位

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为总体目标,通过文化赋能打造国际人文客厅,依托创新引领建设都市经济高地,强化品质提升重塑拥江未来之城,努力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实践样板、共同富裕先行标兵。

2.规划目标

到2025年,着力提升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和战略地位,加快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展望2050年,成为经济发达、创新活力、生态永续、安全韧性、文化自强、文明典范、共同富裕的魅力新家园,成为具有强劲竞争力和国际风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

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划定三条控制线

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简称“三线”),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7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3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293倍以内。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江北区作为城市化优势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慈城镇和外滩街道附加功能定位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构建“一城一片、两园三带”的空间总体格局。

“一城”:创智和美城区。主要包括三江口核心区(江北片)、姚江北岸、文创港、洪塘片、庄桥片、前洋都市智造谷、甬江科创区江北片、轨道TOD综合开发片等战略重点地区和其他居住生活区。

“一片”:慈城片区。主要包括慈城古镇、慈城新城和保荪区块。

“两园”:翠屏山中央公园、姚江现代农业公园。

“三带”:姚江-甬江滨江魅力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带、环绕城城乡融合带。

4.规划用途分区

落实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主体功能定位,将全域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等。

5.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稳定生态用地,保障农业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农用地基本稳定,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

五、农业空间

1.空间格局

落实上位规划农业空间发展要求,规划“农林综合,汇聚三区”的农业空间格局。

2.耕地保护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永久基本农田向“百亩方、千亩方”集中,切实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3.“千万工程”建设

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体系,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中心村-一般村两级体系进行空间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集聚建设、特色保护、城郊融合和整治提升等不同类型差异化引导乡村振兴,深化现代化“千万工程”。

六、生态空间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空间发展要求,规划“两园、三廊、九脉”的生态空间格局。

“两园”:翠屏山中央公园、姚江现代农业公园。

“三廊”:姚江-甬江滨江生态廊道、大运河滨河生态廊道、环绕城生态廊道。

“九脉”:沿东大河、安仁河、官山河、裘市大河、茅家河、洋市中心河、庄桥大河、江北大河、北郊河的滨河生态绿脉。

七、城镇空间

1.空间格局

规划“一主一副七片”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三江口核心区,是宁波市中央活动区的重要部分。

“一副”:姚江北岸副中心,以综合性功能为主导。

“七片”:七个主要生产生活片区。分别为慈城、庄桥、洪塘、前洋都市智造谷、文创港、甬江科创区江北片、轨道TOD综合开发片。

2.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完善“市-区-片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一主、一副、多点”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主”:三江口市级公共服务中心,融入宁波市中央活动区(CAZ)。

“一副”:姚江北岸区级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

“多点”:慈城片区、洪塘片区、庄桥片区、前洋都市智造谷片区、甬江科创区江北片区等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3.城乡生活圈

规划27个城乡生活圈,其中城镇型社区生活圈20个,乡村型社区生活圈7个。

4.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

依托山、林、湿地、江河、湖泊、农田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构建“中央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

八、综合交通

优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开发畅达、高效便捷、绿色经济、智能安全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支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美城区建设,打造支撑国际国内循环、区域协同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交通发展的典范城区。

完善铁路、高速等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强化轨道交通网络、打造“四横八纵”路网骨架结构,完善城乡一体交通网络;推进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交通建设。

九、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供水、污水、环卫、燃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布局,构建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

2.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急救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战勤和特勤消防站等综合防灾设施布局,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十、历史文化保护

深挖江北区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构建覆盖全域、体系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江北片),保护1处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2处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马径村),1处历史文化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文化街区),5处历史地段(新马路历史地段、德记巷-戴祠巷历史地段、甬江北工业遗产保护区、洪塘历史地段、庄桥历史地段)和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历史街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保护要素。加强对历史性城市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与管控,彰显江北区文化内涵和特色地域文化特征。

十一、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划定4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片区,分别为:现代化都市近郊绿色转型示范区(庄桥-洪塘片区)、现代化都市拥江滨水品质城区(姚江片区)、环翠屏山魅力历史文化名城(慈城片区)和甬江北岸活力创新高地(甬江片区),总规模约111.25平方千米。

十二、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规划传导落实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科学划定规划编制单元,高质量推进乡镇(片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

2.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全过程、周期性、常态化的评估体检机制。跟踪监测各项指标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和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来源: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北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