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江北 | “刑事检察+公益诉讼”组合拳,织密个人信息“安全网”
某小区业主的电话被装修公司打“爆”,个人隐私被一览无余,背后究竟是谁在泄露个人信息?日前,江北区人民检察院运用“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模式,办理了一起非法买卖小区业主信息的案件,不仅联合有关部门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为广大业主的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事情源于2023年2月,宁波某建筑装饰公司的经营者夏某为了拓展业务,从陈某处购买了共计9200余条的小区业主信息。这些信息详细到了业主的姓名、联系方式、楼盘号甚至房产证号,无疑将众多业主的个人隐私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而夏某在获取这些信息后,不仅用于公司的推销业务,还于2023年4月至9月期间,陆续将其中的部分信息转卖给了另一家装饰公司的经理万某,从中牟取暴利。
图片源自网络
江北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陈某、夏某的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24年1月25日,经江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陈某、夏某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九个月和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此外,陈某、夏某的行为导致大量个人信息处于无保护状态,面临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违法犯罪的风险,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两人还需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处罚虽然能够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但修复被侵害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更多人的个人信息安全,也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基于此,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刑检部门依托“三查融合”办案机制,及时将该案线索同步移送到了公益诉讼部门。最终,经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审查移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江北区人民检察院还以此案为起点,向相关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对涉案公司进行行政处罚,并在今年持续加强对房地产、建筑、装修等行业的监管力度。“本案中,被泄露个人信息的不特定多数受害者由于维权成本高、赔偿数额小、举证困难,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获得救济,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检察公益诉讼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办理此案的公益诉讼检察部负责人说。目前,二人已分别缴纳侵权损害赔偿金22500元、1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