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改“句章”为“慈溪”的县令
世人皆知房琯是慈溪县的首任县令,但他终结“句章”、命名“慈溪”之榘,似乎鲜少有人知道。
房琯,唐代名相房玄龄之孙,年少好学,风仪沉稳,以《封禅书》进献唐玄宗而崭露头角,举为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辞官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出任卢氏县令,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却又因判案不当而获罪,贬为睦州司户。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瀚上奏朝廷,请示将“大鄮县”分为鄮县、句章、奉化和翁山四个县,并新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统管这4县,与越州分立。这一番行政区划的调整,当真应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话,同时也给房琯提供了再次崛起的机遇,他被任命为句章县令。
这新设的句章县,若与往昔相比,面积极大缩水。姚江南面全部划归鄮县,东部成为新设的翁山县域;全境仅余原来的中部、西部和北部。而曾经的两处县治,也都面目俱非。前者(位于今之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只剩下港口在继续发挥作用,后者(位于今之海曙区三江口一带)则已被明州州治和鄮县县治所占据,不可能再设一个县治了。所以房琯上任伊始,头等大事就是寻找合适的县治驻地。房县令不辞辛劳,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当他登上浮碧山极目远眺的时候,不禁眼前一亮。此地北倚熔岩丘陵,西邻姚江谷地,东屏红土低丘,南临慈江和湖沼平原,远望则是姚江以及朦胧的江南群峦,可谓四明山水尽收眼底。后人曾如此形容道:“慈枕山为邑,凭高原,面广野,五曜归垣,九龙回合,兑位宝山,兀然翼蔽,干青霄而蔽白日,隐然室外有障,车有屏也。”房琯一见钟情,一锤定音,确定为新县治的不二之选。
一张白纸,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通晓风水学说的房琯,亲自策划,运用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因地制宜,在城北开挖一湖,以蓄北山之水,并应以北方属水之意,于是有形的自然环境与无形的风水理论得到了有机融合。东为青龙,故东山蜿蜒至南,草木葱茂,青翠如黛。西山如虎雄踞一角,石白且坚,是为白虎。南山如雀,振翅欲飞,石赤如火,号为朱雀。北湖似龟,仰吻珠山,蕴华凝碧,湖泥似墨,是为玄武。居中为城,街衢如矢,河道如带,纵三横六,方如棋局,是为中土。且东山的塔山高于西山的大宝山,南边的赭山与城北的慈湖又山水相对,水火相衬。这就构成了一方神奇的风水宝地!
县治城内,房琯采用传统的城池规划。东西两侧的建筑和街弄以中街为轴,相互对称。街弄设置取《易经》八卦“乾三连”“坤六断”之意,建南北向三条大街和东西向六条横街。东郭、西郭都有酒楼,楼中有戏台,楼前是河道,河上商船云集。除北面是慈湖外,东、南、西三面都围着护城河,城河之水在东南方的巽位上与慈江合并直通姚江。城内有一条主河道叫骢马桥河:自东门到西门穿城而过。连接主河道的则是遍布全城的小河,与三纵六横的街巷相对应,宽不过一丈、深不逾六尺,恰如全城的血脉,既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方便,又尽显江南水乡独特风光。
城中街巷及建筑布局,采用唐长安城棋盘式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动静分明,主次有别。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县衙处于城北浮碧山麓,坐北朝南,是县城的最高点,也是全县的政治中心。县令坐在大堂上,既可登高望远,又可俯瞰全城,监视黎民百姓的行动。县署建筑,从高到低,层层叠叠,院落重重。分左中右三路,中为县衙,左为县丞署,右为典史署。整组建筑气势恢弘、庄严肃穆,并顺着中轴线一直延伸到县前大街的尽头,充分体现了儒家礼制的布局秩序,等级分明的规划程式。
南宋《宝庆四明志 ·慈溪县境图》
当然,在建设县治之前,这片土地上并非空无一物,浮碧山麓就有董孝子庙和普济寺、永明寺等建筑。其中的董孝子庙以及董黯“母慈子孝”的传说(详见第五回“名人轶事”),引起了房琯的浓厚兴趣。因为在中原地区过来的达官文人们眼里,当时的宁波地区乃是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不读诗书,不懂礼教,即所谓“介居夷岛,俗远诗礼”,所以传道施教,也是他们前来的使命之一。而房琯正是此中典范,后代著名人士的评价可以印证:唐代柳宗元说他“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北宋的宋祁指出:“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载行事,亦少贬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说:“房琯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因此,当他发现了董黯的事迹,就意识到这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佳资源了。经过深思熟虑,房琯决定借助这重建句章县的机会,将县名由“句章”改为“慈溪”;运用官方的力量,让这个通俗易懂的慈孝故事传遍千家万户,使儒家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于是,“句章”县名就此终结,崭新的慈溪县宣告成立,它的县治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慈城”。
这段佳话并非虚构。773年,唐明州刺史崔殷撰写了《后汉孝子董君(黯)碣铭》,文中有言:“以董孝名乡,慈溪署县。鄮江之俗,薰然遗风”。前一句讲的正是此事。后一句则说房琯理想成真,仅仅过了35年,慈孝已经蔚然成风、薰染了四明大地。这也是房琯的最大政绩,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1200多年后的今天,慈城已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