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眼部并发症及致盲性眼病,主要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病理特征,眼底多表现为视网膜渗出水肿、新生血管、出血及增殖膜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视觉健康。高血糖会破坏视网膜血管,视网膜血管长时间受到损害易变脆弱,血管容易渗出,从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概率与糖尿病病程长短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症状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典型症状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飞蚊症复视、视野缺失等,出现重影、看物体时有扭曲现象。 

诊断依据:

临床医师会结合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眼底镜检查可见微血管瘤、渗出、出血等结果,最终对该病做出诊断。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群患病率为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20.86%。

是否可以治愈?

无法治愈。视网膜受到损害后不能再恢复原状,但可以通过治疗保持视网膜的现状,病情不再持续加重,延缓或减少视力下降程度。控制好血糖、血压,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能够预防视力下降。

病因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胰岛素代谢异常、血糖升高破坏全身小血管,降低了血流量,眼中的视网膜血管较为脆弱,受影响较大,眼球动静脉内皮易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血管堵塞,眼球、视网膜的血液流动性变差,眼部营养不良,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到晚期时,视网膜易水肿并形成新的血管,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导致失明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暂无明显诱发因素,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相关。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

(1)5~10年的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是5~10%;

(2)10~15年的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是25%;

(3)15~30年的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是60%;

(4)3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高达95%。

2.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欠佳:长期高血糖或血糖长期波动较大会加速、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压偏高、血脂偏高会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4.家族中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家族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的人群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症状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绝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发病时自己感觉无任何征兆,随着糖尿病病程加长,患者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飞蚊症、视野缺失等。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定期眼科就诊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途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间超过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眼部不适等症状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查。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1. 玻璃体出血:眼睛的玻璃体是一种透明的果冻状物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渗入玻璃体中,可能导致玻璃体出血。如果出血量少,患者无明显症状或出现“飞蚊症”(眼前有一些漂浮物)。出血量多的话会充满整个玻璃体,导致视力明显下降。渗透到玻璃体的血液,通常会在几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自行清除,不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2. 视网膜脱离: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期,由于眼底新生血管牵引着视网膜,而脆弱的新生血管易发生渗出和出血,及纤维组织增殖,纤维组织牵拉视网膜就会导致视网膜剥离。

3. 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新生血管生长的位置不固定,生长到眼睛前部,阻碍眼睛分泌正常房水(眼内一种透明组织液),从而眼压增加,导致患者出现青光眼。

4. 失明:一般出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由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患病5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遵医嘱或每年定期检查1次眼底情况。

如果患糖尿病的女性准备怀孕,进行眼科检查后无视网膜病变后,再开始备孕,怀孕前三个月内还需再次进行眼底检查。

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有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征兆,请尽快就医:1.飞蚊症:随着眼球转来转去,眼前的小黑点也转来转去,就像有小飞蚊在眼前晃,形状不一,有饼状、点状、线状等;2.视物模糊:视物不清楚、一个物体看成了两个物体或者看物体时会变形;3.视野缺失:视野中有阴影、空白区域;4.眼球长时间发红或感到疼痛,有被压迫的感觉。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临床医师除了了解患者病史外,还需结合眼科专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眼科专科检查:

(1)视力检查:检测眼睛的聚焦,评估患者视力水平和视野,有助于发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失等其他问题;

(2)眼压检查:眼压升高有助于发现青光眼

(3)眼底镜和裂隙灯检查:医生通过这个检查可观察到患者的眼底、眼内结构,评估视网膜变化,并发现白内障等其他问题;

(4)眼底照相:可获得眼底的精确图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

(5)房角镜检查:视力和眼压检查后根据观察的情况采取检查;

(6)眼部超声检查:此诊断工具很有价值,在玻璃体出血或浑浊时可评估视网膜的状态,对明确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部牵拉程度有帮助。

2.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包含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避免高血糖加重眼底血管闭塞。

治疗

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一年一次)的眼底检查也必不可少,还要保持血压、血脂等的稳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程决定,如出现疾病累及视网膜中部(黄斑)、异常的眼底新生血管、周边视力被严重破坏时,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药物、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是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代谢类

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标准范围内。

2.改善微循环类

(1)羟苯磺酸钙:减轻或阻止视网膜微血管出血、渗漏。主要副作用有:胃部不适、恶心、食欲缺乏。

(2)胰激肽原酶: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主要副作用有:皮疹、胃部不适和倦怠等感觉。

(3)递法明:增加静脉张力及保护血管。主要副作用有:出血、胃肠道不适。

重度患者3个月左右复诊一次。

日常

平时应如何监测病情?

在家可通过视力检查进行监测,在网上买简单些的视力表,直接贴到墙上,按照视力表上规定的距离,左右眼遮挡,看眼睛能看清楚的最低一行,当视力低于4.8,或患者发现视力突然下降时,应及时眼科就诊。眼睛如果感觉胀,应及时去医院眼科检查眼压。

平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西芹、全麦面包等,提倡摄入虾、三文鱼、牛肉、鸡蛋、黄豆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主食上可选择荞麦面、杂粮窝头等,这些食物升糖较慢,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以及微量元素,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有益。

一日三餐还需要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少吃多餐、饮食要规律。

烹饪时要少盐,多用植物油,控制总热量,避免体重超标。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 遵医嘱定期检查: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做眼科检查,了解病情的发展程度,及时做好干预。

2. 规律起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

3.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糖、血压长期控制欠佳,容易导致眼底微细血管破裂,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要控制血糖、血压处于稳定状态。

4. 适量锻炼:运动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剧烈的运动(如打篮球、拳击等)可能引起眼底出血,造成视网膜脱落等加重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注意休息,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5. 夜间驾驶:这个针对激光治疗后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余光范围会缩小,夜间视力下降,因此尽量不开车,尤其应避免夜间开车。

6. 护眼:尽量少看电子产品,增加户外活动,感觉眼睛疲劳时看向远方,或者稍适闭目养神。

预防

怎么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暂时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主要是早发现早治疗,但此病与糖尿病息息相关,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助益。

1.控制血糖、血压:

血糖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风险。要重视控制血糖、血压,积极治疗糖尿病,药物、饮食、运动三者结合能有效控制血糖,大大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2.定期检查:

确诊糖尿病后,若眼底正常,每年都需散瞳检查眼底一次,早发现、早治疗,能够避免视力下降。

3.改变生活方式:

(1)戒烟,吸烟可加重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等其他疾病;

(2)规律、合理地锻炼;

(3)BMI值超过24的糖尿病患者应减重;

(4)饮食上遵循高蛋白、低脂、低盐的糖尿病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