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慈城“磁力”何在?是千年古韵、满满乡愁,还有勃勃生机
今晨伊始,《慈城的“磁力”》一文便迅速霸占了朋友圈的屏幕。10月6日,慈城荣耀登载于备受网友推崇的“申论满分”团队运营的“浙江宣传”公众号之上。
“浙江宣传”截图
网友“ECLIPSE”深情留言:“慈城就像一座江南‘小长安’,枕着商舶穿梭的浙东大运河,把千年历史汇入万家灯火,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温情往事。”而网友“阿波”则感慨:“氤氲于古城肌理之中的烟火味,更是慈城的‘灵魂’所在。”
航拍慈城古县城
诚然,这座千年古城,古风悠长,繁华而不失宁静。正如冯骥才在《乡魂》中所描绘的那样:“我愈发感受到故乡那伟大而神秘的力量,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似乎越远越久,便越能感受到它那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如今的慈城,依旧沉浸在青砖黛瓦的梦境中,同时怀揣着一颗青春无畏的心,它确实拥有着一种独特的“磁力”,吸引着人们追溯往昔,品味江南的绝代风华。
国庆期间各类活动精彩纷呈
国庆佳节期间,慈城古县城游人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民权路休闲街区上,打铁花、踩高跷等非遗传统表演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著名景点孔庙、校士馆内则通过沉浸式“小剧场”为游客带来穿越时空的体验;周信芳艺术戏剧馆内,甬剧、变脸、京剧等欢声笑语不断……据统计,国庆前5天,慈城共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
慈城,作为宁波的“港源城始”,拥有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以及1200年的县城史,这些悠久的历史为这座古城赋予了无尽的底蕴,逐渐形成了建筑文化、慈孝文化、耕读文化、药商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正是这些深厚的底蕴,让慈城有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气。
骢马河畔
漫步于慈城的街角巷口,历史遗存随处可见,仿佛触手可及“活的历史”。在这片2.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井”字形街巷布局自唐代延续至今,近60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级规制遗存,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县城”,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在慈城镇的老街旧巷中,老房子依然保持着旧时的风貌,一墙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民主路、民生路、民族路、中华路……每条街巷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随意走进一条小巷,转身便可见当地居民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或沉浸在书海中,或欢声笑语不断……历史的厚重与万家灯火的温馨交织在一起,让乡愁有了依托。
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
满城如画,步步皆景,古城文脉绵延不绝。在“留住最质朴的原味,安顿最深处的乡愁”之后,慈城如何“唤醒最鲜活的生机”?慈城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积极彰显地域现代文明,努力让这一“千年IP”焕发新的活力。
一方面,慈城在重要历史文脉节点上加快建设文化新地标。近年来,慈城通过古建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的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周信芳艺术戏剧馆、药商博物馆、真理园、抱珠楼等10余个古城文化新地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将古宅“活化”为隐居壹世界、云酒店、聚宽书院等精品民宿,成为慈城旅游的一大亮点;走马楼、年糕餐厅、甬浩轩等新业态与老字号交相辉映,民权路、骢马河、迎春里、城南旧事等特色街区里,快时尚与慢生活和谐共生。
民权路
另一方面,慈城在文化突围上持续加码“文化软实力”。文化对于古城而言,是最宝贵的“不动产”,“文化+”成为古城重焕生机的关键所在。为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古城文旅发展之路,近年来,慈城的旅游开发始终注重与文化的适配性,让传统文化“破茧成蝶”,宋韵文化“破壁出圈”。端午游园会、中秋宋风夜、国潮灯展、汉婚大典、磁力音乐节等活动不断“上新”,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出游选择,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国庆假期即将结束,不妨趁着秋风,走进慈城,感受那份随时可能偶遇的惊喜与真正的假日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