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9458570/2023-56629
组配分类: 涉农补贴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3-09-15
2022年江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
浏览次数:

2022年,江北区紧紧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以持续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格局,展现“城乡融合、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新风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创“江北样板”。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等“国字号”荣誉,江北区农业农村局获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绩突出集体、全省农村宅基地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另外入选省级以上试点建设4个、获得省级以上工作成果推广3项、省级以上典型交流发言2次、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2项。

一、“稳”字为基,现代农业取得新突破

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系统考虑,着力提升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不断提升战略压舱石的稳定性。

(一)保质保量完成农产品稳产保供。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对标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工程,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居全市第二。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926万亩,粮食总产量0.435亿斤。完善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加强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运营维护,签订淡季蔬菜保供协议2份,落实冻猪肉日常储备80吨,能繁母猪保有量0.148万头,“宁波市慈湖牧业有限公司”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生猪产能基地。坚决制止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执行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区累计完成“非农化”整治4750.76亩,完成“非粮化”整治11742.31亩。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全年累计收购粮食15979吨;筑牢地方储备粮油防线,截至12月底,我区地方储备粮油库存数0.389亿斤。

(二)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功区整治优化工作,新建高标准农田1761亩,完成粮功区整治优化1.23万亩;严格治理耕地抛荒,整治粮功区内耕地抛荒158.47亩。改造农业灌溉泵站10座,建设生态拦截沟1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2平方公里。以智慧化、高效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开展“一县三基地”创建,建设慈城、洪塘片区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8.18%,高于全市水平。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提能。以科技强农推动初级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今年完成提味西瓜、浙樱粉1号番茄、阳光玫瑰葡萄等蔬菜瓜果,沪软、甬优系列等稻米新品种10余个。示范推广蔬菜瓜果新品种面积1392亩,优质稻米沪软等390亩,甬优系列杂交稻4500亩,总计6282亩。聚力农业产业强链补链,实施全产业链项目14个。打造宁波牛奶集团国家奶牛育种基地,总投资600万元。2022年新增绿色食品企业3家;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二、“质”字为先,乡村产业实现新提升

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精品化、园区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吸引懂技术、有情怀的技术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打造高质、高效、高值乡村产业。

(一)农文旅融合发展提质提档。以“美丽家园、休闲农园、多彩田园”三园联动,优化提升特色乡村休闲旅游、都市休闲农业。做亮“艺创鞍山”“田园北郊”两个都市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做强翠屏山、姚江农业公园农文旅产业。前三季度,江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39万人次,同比增长16.2%,营收1.26亿,同比增长16.3%。发挥江北民宿经济促进会作用,加强都市休闲农业产品设计和营销,开展农业旅游、亲子研学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和民宿集聚村,创建安山村、毛岙村为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慈城镇为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建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建强乡村“双创”平台、城郊特色产业集聚区、乡村小微企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区等4类产业协同平台;以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以慈城年糕产业园、民宿经济促进会、抖音直播园等基础产业平台为着力点,做强精品果蔬、微型盆景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农村电商,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四位一体”赋能平台,成功打造安山、云湖、半浦等3家省级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其中安山村“云”上直播工坊在全省共富工坊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持续强化“江北农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2022年共有11个农产品获市级金银奖。

(三)着力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优化创业、就业、落户等优惠政策,推动乡贤、青年回乡创业创新。2022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280名,培育农创客120人,招引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410人。重点培育四类经营主体: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三、“精”字发力,乡村风貌展现新气质

重点围绕翠屏山中央公园、姚江农业公园两大区块,推进美丽乡村、未来乡村、艺术乡村融合,打造具有都市乡村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一)加快美丽乡村精品创建。结合“姚江古渡传承”精品线、“灵山慈水生态休闲带”精品示范线、滨江农业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北山”(鞍山—毛岙—南联)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创建,打造了一批特色美丽乡村。2022年创建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6个;创建小集镇式中心村1个、梳理式改造村10个;4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其中公有村获评省级优秀村庄。

(二)丰富未来乡村建设内涵。聚焦“九大”未来应用场景,坚持一村一方案,在此基础上建设片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注重“一老一小”场景建设,整合村民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村级公共空间,植入养老中心、老年食堂、儿童游乐设施、健康小屋等功能,推动资源要素向共富基本单元集成配置。已创建成外漕村、毛岙村2个未来乡村,逐步形成北郊片、慈江片的未来乡村片区。

(三)艺术赋能振兴乡村。推动慈城半浦村与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合作,谋划“艺起富、共富四合院”等创新建设场景;推动毛岙村与中国美院合作,开展毛力梳理式改造;推动南联村开展“美丽庭院”综合建设打造项目,以“家庭小美”助推“乡村大美”;推动慈江村与浙江大学艺术乡村合作,探索我区艺术振兴乡村的形式和路径,增强村民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赋能村民主体责任。

四、“强”字为要,共同富裕开启新征程

多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乡风文明建设,推进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村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有机统一。

(一)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以区域协同为导向,探索集体经济均衡发展,高效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创效增收,塑造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城郊互融打造都市休闲产业集聚区:通过统筹农田、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建成以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为核心的“田园北郊”城郊公园;镇郊互补打造乡村新兴业态集聚区:以城镇更新、村镇整治为重点,清退低效物业,迭代更新“洪塘湾”;山水互通打造山区农旅融合集聚区: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实现北山云湖四村村民致富增收。

(二)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拟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调研,每村建立“五个一”“消薄”攻坚小组,对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制定“一村一策”,实施重点帮扶、精准帮扶。推动各级资源力量下沉,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重点派驻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已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88%。前三季度,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同比增长10%以上。

(三)实现村民精神生活富足。依托“新农村话共富”“我为农村做件事”等活动载体,结合“三农”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活动7000余场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四级联创,培育“北岸石榴红”工作品牌。推进城乡现代社区建设,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善治(示范)村11个,清廉村居15个,其中外漕村入选省级清廉村居建设示范村。

五、“实”字为本,集成改革注入新活力

以数字化赋能、信息化驱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市场化改革+集体经营”“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切实推进农村高质高效发展。

(一)高效能深化村级资源合理配置。聚焦集体经济保值增值,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以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赋能集体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打造集体经济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持续迭代江北农村集体资产“智管家”应用,创新资产动态监管预警、集体产权线上交易等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展闲置低效资产分析与研判,通过梳理集体经济发展“存量”、管好“变量”、挖掘“增量”,实现集体经济监管模式、增值模式、公开模式的转变,从而引导乡村业态更新更替。工作成果获得副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肯定5次,省级以上试点2个,省级以上典型或案例4次。被省级媒体报道6次、国家级媒体报道7次。于9月30日在全省强村富民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多渠道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索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北郊“外漕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级案例——60例》。完善“浙农经管”系统,全区10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23万亩集体土地、51亿资产完成上线;累计线上审批资金1.5万笔,审批金额8.56亿元,处理完成各类预警事项3169件。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充分挖掘整合村庄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将环境友好型、文化创意型、科技型的城市业态注入乡村空间。以集体经济组团发展为导向,助推乡村产业业态转型,形成“村镇更新”“村企合营”“规模增效”等发展模式。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88元,位列全市第二,增幅5.6%,城乡居民收入比1.65:1。

(三)全方位推进乡村“智”治建设。一是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溯源体系、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等方面着手,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先进县的称号。二是打造城区步行10分钟、乡村辐射3公里的人社“服务圈”,拓展就近办网点广度、加大下放业务深度,作为宁波市唯一地区入选人社部公共服务试点。三是积极开展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溯源、监管、执法等事项集成改革,已在宁波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子场景上线,入选第二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为构建现代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了有益实践。

六、“融”字引领,城乡融合步入新时代

以规划引领、功能互补、服务均衡为抓手,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一)强化规划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作用,科学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做深“十四五”城乡规划、做实中心城区—中心镇区—中心村—一般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建设体系,做精村庄建设规划。

(二)强化功能融合。统筹城乡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2022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条,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100%,新增5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加快排水“三年整治行动”,荣获市“排水杯”三连冠。完成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20个。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座,综合整治病险山塘2座。

(三)强化服务融合。聚焦“一老一小”,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善育江北”建设,农村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8%,出台《关于推进江北区城乡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托幼一体化城乡均衡发展,入选市共同富裕成果展示类试点,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达到11%,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4.21%,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99.52%;完成新建7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个城市书房、1个文化驿站;新增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健身广场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