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他们24小时坚守
江北气象: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心上
新建成的区气象灾害预警中心。
区气象局在绿野山居(达人谷)开展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活动。
甬江街道内的六要素自动气象站。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对气象服务的精准度要求越来越高。而精准的气象信息离不开气象部门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
自区气象局成立以来,就以保障辖区群众生命安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防线为宗旨,不断深化气象改革,提供更有温度的气象服务。过去的一年中,区气象局圆满完成台风“烟花”“灿都”、4次寒潮、1场冬春连旱、9场暴雨和35次强对流天气的气象预报任务,守护了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及时的讯息,是他们的坚守
去年7月,台风“烟花”裹挟着狂风暴雨由浙江沿海一路北上,使区内降水量达405毫米,雨量最大的三勤村达到了471毫米,均刷新历史纪录,全区普遍出现8~10级大风。为应对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雨量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台风“烟花”,早在“烟花”影响之前,区气象局就提早部署谋划,安排技术人员前往区域自动站进行巡检维护,确保所有仪器均能正常运转。
面对强悍的“烟花”,一支由4名业务骨干组成的气象团队,在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24小时坚守岗位,逆风而行,精力高度集中地观测着台风的动向。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成迪芳,既是区气象台台长,又是庄桥街道苏冯村的第一书记。“烟花”当前,她带领这支团队分析、预报、服务,有条不紊。在值完大夜班之后,成迪芳又对决策材料进行核对和修改,向三防群每两个小时发布台风动态、降水实况和未来三小时降水预测等情况,平均每天睡眠不到4小时。风雨过后,成迪芳又第一时间赶赴受灾较重的结对村进行慰问和调研,详细了解台风造成的影响;业务人员水旭琼,在姚江公园站雨量异常时,迎着疾风骤雨去现场排查,冲锋一线及时传递实况;预报员林陈爽,在连续值两个大夜班后,又积极做好设备加固、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在自己的责任战场和抗台一线来回奔波;气象讯息编辑金靓,结合区内地情,紧锣密鼓地制作全区降水预报图,用以救援、防汛决策部署,并利用官方微信向市民推送台风相关视频,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大家每天收到准确的气象讯息,是气象人辛勤工作的结果。每天五六点,气象工作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通过分析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等海量信息,制作并发布短期预报、七天预报和灾害预警等各类天气预报产品。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几天几夜熬夜加班都是常态。但我们知道,在台风这样的灾害性天气面前,气象预报准确、及时、高效,能为政府和百姓贡献气象力量,是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区气象台台长成迪芳说。
去年,区气象局圆满完成台风“烟花”“灿都”、4次寒潮、1场冬春连旱、9场暴雨和35次强对流天气的气象预报任务,全年共发布预警信号144次,启动应急响应29次,响应总时长1191小时。守好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保障辖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贡献了气象力量。
同时,区气象局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强化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做好中东欧交流活动、万象城开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贴心做好两会、中考、高考,以及春节、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假期等重要活动及节假日气象服务。全年累计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222期,短信发布770条,服务受众1.52万余人。
传播气象知识,是他们的责任
近日,区气象局党支部前往绿野山居(达人谷)开展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支部工作凝聚力,现场为景区游客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
“小圆块的云朵一个个叠加起来,就像鱼鳞一样,这个是卷积云,这样的云通常很高,水分少,出现这样的云朵就意味着接下来晴好天气会增多。”在活动中,区气象局“北小云”的队员们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防御与“看云识天气”知识进行现场科普,对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气象预警信息进行了介绍。
“北小云”党建品牌是区气象局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去年“北小云”队员们积极进行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有温度的“北小云”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模范支部、模范机关创建,支部结对共建,职业道德教育月等活动,不断提升组织活力。组织开展每月“1”起来、“温暖星期五”等志愿服务活动13次,组织苏冯村老党员赴宁波气象科技馆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联合市气象局机关第二支部开展联合党日活动;组织开展“点亮微心愿,致敬老党员活动”,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带队慰问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全体党员为庄桥街道上邵社区老党员送上“微心愿”祝福。
除此之外,区气象局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科普宣传活动,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机关、进街道,报送气象科普作品《气象法律的那些事儿》获得宁波市第二届气象科普优秀作品竞赛三等奖。
“相比与传统媒体的一日更新一次,新媒体更新讯息就显得更加快捷,更能适应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基于这个原因,区气象局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方便实时更新气象讯息推送辖区居民。目前,区内气象信息短期预报、七天预报每天定时更新3次,指数预报定时更新两次,微信推文每天按时推送一次。天气预报影视节目每天定时在新江北APP、江北区电视台、‘江北气象’微信公众号推送。区气象台还与‘江北发布’共同推出了在线‘查天气’功能,方便居民随时获得气象讯息。”区气象台台长成迪芳说。
全天候观测天气,是他们的职责
早上8时,全国天气会商过后,气象预报员林陈爽开始分析天气形势。10时和14时45分,林陈爽还要参加省、市气象台组织的会商,结合会商意见和分析研判,在11时、16时和次日6时发布短时、短期、十天预报等气象讯息,其中11时和16时还要穿插微信推文、影视节目和短信发布等工作……这就是一名区气象台预报员的日常。“除了这些,类似春节假期这样的节假日,需要制作发布各类气象信息内参等材料,有时天气复杂,查看天气实况、分析数据耗时长,要结合上级指导意见进行修正。往往刚整理完思路,就要编辑发布各类预报信息。必须这样连轴转,才能确保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林陈爽说。
天气状况瞬息万变。获取及时精准的气象讯息,除了依靠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外,高精度的气象观测设备也必不可少。
“对于气象信息的获得,我们依靠的是天基、空基、地基在内的综合观测网络,包括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雷电监测系统等。”水旭琼表示。
去年,为进一步推进市气象局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和优化升级观测网布局,区气象局在前江街道、甬江街道和慈城镇新建了3套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乡镇街道监测全覆盖,五要素以上站点平均间距缩短到3.85公里,站点最高海拔从90米升高到173米。此外还将6套老旧站点的主采集器升级为满足分钟传输要求的采集器,两个站点安装上了全天空仪。通过本次建设和升级,江北气象精密监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区气象局深入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基地——校园气象站建设,区内共有5个区域自动站设置在校园里,进一步扩大青少年的气象知识普及面。
值得一提的是,区气象局还组织全区20个村(社区)开展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工作并通过验收,深入推进“气象+网格”工作,通过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向网格员广泛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做到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基层。
接下来,区气象局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气象业务,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强化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贡献气象人的力量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