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950827/2021-47877 | ||
文 号: | 北区发改〔2021〕28号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有效
区发改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答复 |
成文日期: | 2021-07-09 | 发布日期: | 2021-07-09 |
北区发改〔2021〕28号
罗国荣委员:
您在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江北区人口密度提升的对策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区人口发展情况的关心、关注。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局高度重视,联合公安、人社、教育、人才、住建交通等部门专题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江北区近五年来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
1.人口规模小幅攀升。根据《宁波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48.8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12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76万人,增长35.33%,年平均增长率为3.07%。户籍人口从2016年的24.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7.1人,净增2.3万人,年均增长2.24%。流动人口从2016年的22.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5.48万人,净增2.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04%。江北区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说明江北区的流动人口长期居住的沉淀效应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2.人口素质整体提升。从人力资源总量看,“十三五”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回稳,人力资源总数连续回升,2020年达到30.4万人。从人力资源构成看,人才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从2015年的11.5万人提高至2020年的17.4万人,年均增长8.6%。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2015年的23.9%提高至2019年的40.8%,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比例逐年递增,2020年全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2.38万人。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劳动力素质提升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2019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1.1万元/人,比2015年的12.70万元/人,提高了65.9%。
3.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一是0-14岁常住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从2010年的2.35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6.35万人,年均增长10.45%,比重提高至12.98%,较201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二是人口抚养比不断增加,户籍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38.3%提高至2020年的48.7%,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人口抚养负担加重。三是育龄妇女数呈下降趋势,户籍人口中,15-49岁育龄妇女总体规模,由2011年的6.70万人减少至2020年6.02万人,年均降幅达1.2%。四是人口老龄化加剧,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的4.26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6.90万人,年均增速5.5%,高出户籍人口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2020年,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37万人,占比达17.12%,较2010年提高5.21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分析
您在对策建议中提及,我区人口密度与先进城市比,有较大差距;人口分布还不平衡,职住比较低;人口结构已进入中度老龄化三个方面的问题。上述问题客观存在,人口集聚程度不高也直接影响江北作为中心城区首位度的提升,离高水平打造“三生融合”“四宜兼具”的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尚有较大差距。
一是人口结构性红利出现边际递减。一方面从人口自然增长看,由于育龄妇女数特别是生育高峰年度段育龄妇女数大幅减少,晚育现象较为明显,新出生人口的规模增长将缺乏基础支撑,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是1.29、1.27、0.87和0.97,远低于正常2.1的更替水平,也明显低于公认的1.5的“低生育率陷阱”水平。另一方面,从外部人口导入看,近年来,各大中心城市对流动人口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经济实力最强的一线城市,产业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度,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将长期存在;其次随着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的不断增强,都将给宁波外来常住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口的导入带来较大压力。综上,一定程度也导致我区人口集聚水平难以与江北作为中心城区的地位相匹配,人口密度不及预期。
二是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导致人口外流。“十三五”时期,江北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累计完成“三改一拆”2670万平方米、各类拆迁228万平方米,大规模拆迁推进导致人口流失明显。2020年行政区划调整前中马、白沙、孔浦三个街道户籍人口迁出较多,而庄桥、洪塘、甬江、慈城户籍人口则有不同程度增加。由于城市建设推进,居住成本差异及动态变化,导致慈城和洪塘的流动人口明显增加,其他街道的流动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相较于2010年,户籍人口密度增加的是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和文教街道,白沙、孔浦、中马三个街道的户籍人口密度则有所减少,户籍人口集聚能力下降。
三是人口老龄化呈不可逆趋势。“十三五”以来,江北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的4.2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8.37万人,年均增速6.99%,占总人口的17.12%,较2010年提高5.21个百分点,其中失独、独居、空巢等老人占老年人口的60%以上。从江北区人口结构看,2020年,江北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占总人口分别为25.9%、4.8%,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为18.2%,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江北区的老龄化系数均略高于宁波市平均水平。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与现有养老服务能力尚存较大差距,户籍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38.3%提高至2020年的48.7%,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加重了人口抚养负担。根据人口预测结果,“十四五”期间,江北常住人口老龄化系数将从2020年的15.7%增加至2025年的19.6%,户籍人口老龄化系数将从2020年的26.2%增加至2025年的31.2%,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
三、下步工作措施
人口是一个慢变量,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性因素之一。下步,我们将以深化《江北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通盘谋划,广泛征求意见,包括您提出的三方面对策建议,凝聚各方共识,并推动付诸实践,全力推进全区人口增长。具体将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落实稳定人口增长的激励政策
一是稳妥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激发人口内生增长动力。密切关注国家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变化,构建“二孩”政策的配套支撑体系。完善普惠性托育托管服务体系,构建生育成本在政府、企业、家庭之间合理分担机制,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保障人口自然增长。二是探索户籍动态管理政策,强化外部人口导入能力。对接市里户籍制度改革及落户政策调整变化,以户籍为导向的人口发展观转变为常住人口导向甚至服务人口导向的人口发展观,开展宁波都市区户籍自由迁移试点。深化推动甬舟户籍业务“跨市通办”,强化江北作为宁波中心城区对舟山片区的吸引力。三是完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流动人口沉淀能力。全面实施流动人口新型居住证制度,拓展居住证使用功能,动态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管理。完善流动人口量化积分体系,充分发挥量化积分机制调节功能。推进流动人口公租房货币化补助,全力打造“温暖·e乡”服务品牌。四是创新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增强外部人口吸附能力。探索以江北区重点产业集聚园区、都市商务集聚区为试点,结合推进国有公司市场化转型,由国资公司投资建设,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青年创业公寓或产业工人公租房;探索建立公租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链式机制,强化青年创业人才、产业工人住房保障精准供给。
(二)促进城市产业人口的融合发展
一是增强城市开发空间的吸纳能力。推动构建形成“一带一路四组团”人口集聚增长空间,“一带”即沿甬江、姚江的滨水居住带,推动核心滨水区、甬江北岸等城市有机更新区域人口回流;“一路”即沿北环高架沿线两侧的生活居住带;“四组团”即湾头、慈城新城、荪湖——湖心三大生态居住组团和应家保障性住房组团,人口布局规模为2.2万人、6.2万人、3.8万人、2.8万人。二是提升城市产业空间的集聚能力。谋划打造高能级城市产业平台,集聚一批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提高平台经济对人口集聚的黏性和吸附力。联动推进特色小镇、小微园区、众创空间、人才创业园等载体建设,导入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到2025年,新增各类人才载体30个以上。三是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放大中心城区有利于第三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加大对服务业龙头企业招商力度,加快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集聚发展高端商务业、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业,提高经济活动人口规模。
(三)完善人口素质提升的工作措施
一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所”等战略合作,创新推动“以赛引才”“以校引才”“以才引才”“站点引才”等引才机制,引进支持一批顶尖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关键人才,扎实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二是推进青年江北建设。聚焦“青年友好城”建设,实施青年才俊“弄潮行动”、博士“海纳行动”、优秀学子“汇流行动”,开展“凤鸣北岸”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到2025年,全区新增就业大学生5万名以上。三是提升劳动技能素养。深化开展新时代“品牌工匠”培育行动,推进“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一体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大学、培训中心、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5000名,累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30%。
(四)优化人口导入集聚的服务配套
一是完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城市核心区空间品质提升工程,连片滚动式谋划和推进重点区块开发,梯度加大城中村拆迁、老旧小区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等力度,促进各类人口向核心区和重点功能区块集聚发展。畅通交通网络,谋划打造甬北交通枢纽,完善域内“四横十纵”干线网络,提升与长三角城市路网通达性。便捷消费渠道,分层次梯度布局区级核心商圈、街镇片区商业载体、一站式邻里商业中心,做强外滩、湾头、万达三大核心商圈,建设一批集社交化、情景化和智能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商圈。二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围绕打响“优学江北”品牌,加大甬江北岸、姚江新区、慈城新城等重点开发区域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统筹布局,突出强化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优质义务段教育资源供给。坚持以拓展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推广“名园+民园”“名园+新园”“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模式,推进多类型教育联盟、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健康江北”建设,以宁波市第九医院为龙头,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高质量打造区域医共体。支持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宁波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市级医院发展,谋划和争取宁波市级医疗中心落户姚江新城。四是持续优化人文生态环境。紧扣高品位“文化强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统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服务网络,提升文化聚人和文化育人功能。以争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衷心感谢您对我区人口发展的关心关注,希望您今后继续支持我局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共同为江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宁波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6月30日
(联系人:顾晓霞,联系电话:89184674)